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和技术迭代加速,集成电路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与创新机遇。据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已突破6000亿美元,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其配套材料的自主化水平直接影响产业链安全。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奉贤区于2025年7月发布《通用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提出以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产替代为核心目标,聚焦湿化学品、高纯靶材等核心领域,加速构建区域产业生态体系。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奉贤区依托杭州湾开发区和工业综合开发区两大载体,计划以上海电子化学品专区为战略支点,推动集成电路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百亿美元,但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为此,方案明确支持企业开发6N级以上高纯靶材、G3级以上高纯试剂等先进制程配套材料,直接瞄准国际技术前沿。例如,在光刻胶领域,深紫外光刻胶及配套试剂的研发进度将直接影响28纳米以下芯片制造的国产化进程。
当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湿化学品和电子气体等材料的纯度要求已提升至6N(99.9999%)级别,而国内企业在此领域的技术储备尚存差距。奉贤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确信乐思、同创普润等本土企业突破高纯靶材制备工艺,并推动其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验证。例如,方案提出到2027年实现G3级以上高纯试剂的量产能力,可满足国内先进封装和晶圆制造需求,从而降低对外依赖风险。
为强化产业竞争力,奉贤区规划落地同创普润新材料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并通过“空间+载体”模式完善上下游协同机制。数据显示,2023年长三角地区半导体材料产值占全国比重超45%,但区域间协作效率仍有提升空间。方案特别强调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吸引研发机构和应用端企业集聚,形成从材料研发、中试到规模量产的闭环生态,预计至2027年可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过百亿元。
奉贤区方案提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双轮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专项补贴和技术攻关基金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另一方面,依托市场需求倒逼技术迭代,例如要求重点材料需同步通过至少3家国内头部芯片企业的认证测试。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又避免了资源错配风险。
总结
2025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已进入“材料即竞争力”的新阶段。奉贤区通过精准聚焦湿化学品、高纯靶材等关键领域,并系统性布局技术研发、产业链生态和政策支持体系,有望在三年内实现高端材料国产化率的显著提升。随着深紫外光刻胶、6N级靶材等核心产品的突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全球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为2030年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更多集成电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集成电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