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聚焦三大先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已形成显著规模。截至2024年底,浦东通过系统性布局和技术创新突破,在集成电路领域率先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全球产业链贡献中国方案。
浦东新区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战略布局成效斐然。2024年该产业规模达到2947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量约五分之一,形成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在工艺制程领域突破14纳米节点,FinFET晶体管结构等先进工艺实现量产应用,光刻胶、大硅片等关键材料国产化率提升至65%。通过建设张江实验室和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区内集聚了超过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8%,技术攻关速度较行业平均水平快40%。
依托集成电路的技术支撑,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在研管线数量接近2000个,其中一类新药研发占比达40%(800余个)。"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国产一类创新药23个、三类医疗器械27个,两项总量分别达到28个和36个。今年新增的6个一类新药占全国同期审批量14%,充分体现了集成电路在生物芯片、基因测序设备等领域的技术赋能效应。
浦东通过"模力社区"建设推动大模型产业链发展,已集聚近200家垂类模型企业,完成备案的28个大模型中包括AI设计辅助工具等集成电路专用算法。这种算力网络与芯片制造的技术联动,使区内企业平均研发周期缩短35%,良品率提升至98.7%。在先进封装技术领域,异构集成Bonding工艺突破微米级精度控制,支撑高密度三维芯片量产。
浦东设立的"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已形成11家核心机构协同运作机制,联动72家战略合作伙伴构建出海服务网络。通过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制定完成跨境数据流动管理办法,先行启动区年内将实现封闭验收。预计到2030年(十五五末),将培育400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集成电路出海先锋企业,并形成100家以上跨国运营总部。
浦东新区通过系统性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强化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环节,同时推动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协同发展。2025年作为新旧规划衔接的关键节点,浦东正以占全国万分之一二的陆域面积创造1/76的GDP贡献,其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技术迭代速度保持全球领先。这种创新生态的构建不仅巩固了上海在全球半导体版图的核心地位,更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可复制的区域发展范式。
更多集成电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集成电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