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政策驱动下的关键窗口期。截至2025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系统性基金布局和制度创新,率先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契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更以具体数据展现了地方在产业落地中的务实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广西通过整合多方资源,计划组建认缴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并同步推动设立三大功能型子基金: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基金、支持技术创新的科创与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促进技术整合的专项并购基金。这一布局直接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提升至新高度——自治区本级财政对人工智能领域子基金的出资比例上限提高至50%,多级财政协同出资可达70%。通过财政杠杆的精准投放,预计可带动社会资本超300亿元投入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长周期投入的特点,广西在基金运营中引入动态激励策略。对于投资独角兽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或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领军企业的项目,政府投资基金承诺最高按门槛收益率100%进行收益让渡,该政策覆盖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同时建立差异化容错机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允许单个项目亏损率上限提升至35%,并配套完善尽职免责条款,为投资机构在自动驾驶、智能芯片等高风险领域的探索提供制度保障。
广西创新性地建立了以产业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模型。不同于传统基金仅关注财务回报,新机制将技术转化率、产业链协同度、就业岗位创造等指标纳入考核维度,并设置3-5年的弹性观察期评估项目综合价值。例如,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若基金投资的某企业促成本地上下游供应商数量增长20%,即使短期未实现盈利也将视为达标。这种评价体系与容错机制形成合力,有效解决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难”的痛点。
区域经济新引擎的范式突破
通过上述措施,广西不仅构建了覆盖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和资本循环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更以政策工具创新回应了行业发展的核心诉求。到2025年末,预计该基金集群将孵化超过15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并推动全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这一实践为中西部地区利用财政金融工具承接国家战略、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彰显了地方创新力量的蓬勃活力。
更多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人工智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