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固态电池领域呈现显著加速态势。在政策扶持与技术突破双重驱动下,行业正迎来关键转折期。全球主要车企与电池制造商已将2025-2030年规划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窗口期,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其产业化进程尤为值得关注。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当前固态电池产业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于9月10-11日召开《固态电池材料评测用模具电池装配方法》等10项团体标准送审审查会,并启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气量评价方法》等5项新标准制定。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中国正在构建从实验室研发到量产应用的完整技术规范体系,为产业规模化铺平道路。
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实质性进展: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贯通,良品率达90%,并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华域汽车通过收购上汽清陶49%股权强化产业链协同;先惠技术与清陶能源合作推进工业化进程。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固态电池在建产能已达约15GWh,较2023年增长超3倍。
消费级产品方面,名爵MG4已搭载半固态电池实现市场化突破,定价下探至10万元区间。行业预测显示,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将从2024年的7GWh增长至2028年的30GWh,复合增长率达46%。在动力电池领域,2025年规划产能中半固态占比预计超60%,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后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高镍正极与硫化物电解质成为主流方向,头部企业已实现关键突破。厦钨新能氧化物路线产品开始批量供货,利元亨整线设备完成头部车企交付验证。行业数据显示,采用新型干法电极工艺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400Wh/kg,较传统锂电提升约35%。
市场分析指出当前应重点关注三类机会:一是干法电极、界面涂层等增量制造环节;二是硫化锂电解质材料等核心原料供应商;三是已获得头部企业中试订单的设备厂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隔膜与液态电解质供应商可能面临技术替代风险。
来看,2025年已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化元年。政策体系完善、产业链协同深化以及应用场景扩展形成共振效应,推动行业从实验室研发向量产过渡。尽管仍存在成本控制、量产良率等挑战,但随着头部企业加速产能布局和技术迭代,预计至2030年固态电池将占据动力电池市场约15%份额,并在消费电子、储能等领域打开新增长空间。这一进程不仅重塑锂电池产业格局,更将深刻影响全球新能源技术竞争态势。
更多固态电池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固态电池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