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 >> 我国机械业和机床工具业形势分析

我国机械业和机床工具业形势分析

2008-04-23 08:36: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1 关于机械工业和机床工具行业的经济运行形势

  2007年,我国机械工业以及机床工具行业仍在高位运行,增长速度未见明显变化,增幅依然超过30%,各行业的发展仍然不平衡。因为这方面的宣传报道较多,大家从各种渠道都有所了解,在此就不过多介绍,只简述一些基本情况。

  (1)机械工业总体运行状况


  2007年,机械工业可望完成总产值6万亿元,增加值可望达到1.7万亿元。其中,工程机械行业增长速度最快,达到40%以上;机床工具、石化、重型、电工、基础件、汽车等行业都超过30%;农机行业则继续下降,低于机械行业平均水平近16个百分点。在贡献率方面,汽车行业占35%,电器行业占30%,这两个行业占了六成以上;机床工具行业所占比例不到4%,但也是历史最高点。


  在进出口方面,机械工业预计将完成交货额137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0%以上,增速提高了5个百分点,有所减缓。进出口总额达到3200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预计达到1700亿美元,增长42%,顺差继续增长,其中工程机械、重矿、农机、汽车、石化等行业都超过了45%。


  2007年,一批国产重大关键设备投入运行,例如,为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配套的我国首台高压煤浆隔膜泵已完成4500小时的工业运行;三峡右岸我国首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运行百日稳定可靠,等等。

  (2)机床工具行业总体运行状况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2007年预计总产值(按国家统计局口径)约为26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0%~35%,其中数控金属加工机床预计可达到12万台左右。从产量上看,金切机床可以达到58万台左右,同比增长15%;锻压机床达到15万台以上,同比增长20%;木工机床等也有少量增长;工具增长可达到17%。

      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有如下特点:

  (1)市场空前繁荣。“现在只要有人敢做就有人敢要”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市场现象,即令人高兴,也令人担忧。市场需求也出现了一些结构上的变化,一是大型、重型机床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抽样分析资金结构从1/20提高到1/10;二是在数控机床中,较高档次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需求量从1/10提高到1/7;三是成套成线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提高,有些企业一次就采购上百台加工中心或数控机床。这些结构上的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用户对国产数控机床的信任度在不断上升。

  (2)制造企业增加迅猛,企业间的规模、水平、质量差距明显。配套日益完善,但高水平的配套件仍以国外、境外为主。目前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的机床工具制造企业大约有4000多家,实际上许多地区仅一个省就有3000多家。据保守估计,目前全国机床工具行业至少有5万家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黑辽、陕甘宁及西南地区。现在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机床厂名字是非常普遍的事,千万不要为你的孤陋寡闻感到惭愧。制造企业的不断增加,为机床工具工业的壮大提供了基础,但也为行业调整优化、提高整体素质增加了难度。

  (3)进出口总量不断增加,但总体上没有质的变化,“高端失守、低端混战”的局面虽有较大改观,但“高档精加工靠进口,中低档粗加工靠国内”的市场心态没有明显变化。


  近来,由于我国总体贸易顺差较大,部分政府部门制定了一些不利于我国机床工具等机械行业出口而优惠进口的政策(这是前所未闻的事),将有可能减缓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结构优化的进程。

    2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机床工具行业

  2008年将是在中国历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值得重笔大书的一年。不仅因为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更重要的是,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新一届中央政府将全面领导中国社会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势不可挡,但又存在各种变数和隐忧。中国经济面临新的观念、新的发展、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在如此缤纷多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将如何应对引人瞩目。在此,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看待近年来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速度从未低于15%(年增长率),一般都在20%以上运行;年销售额从400多亿元增加到2000多亿元。机床工具行业的各个小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可以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已从一个以战略地位为主的基础性行业逐步发展为战略地位与经济地位并举的重要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在沈阳、大连、齐齐哈尔、辽宁、广东、重庆、山东、江苏、陕西等省市和中心城市,机床工具行业都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撑和产业集聚的标志。

     对当前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现状分析存在两种观点:

  ①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恢复性增长以来,已摆脱政策性、技术性制约因素,从沉迷中复苏。连续八年多的增长使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从规模上已进入世界前三名。虽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已趋于成熟,今后的发展将是以创新、提升、优化为主要模式。有位老专家说: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机床行业只有不想干的、不愿干的和用户不愿让你干的,而没有不能干的。这种观点在行业内部大概占到60%,在用户那里占到40%。

  ②也有一位业内著名人士说:我国机床行业是用户要求高的干不了,用户要求低的都想干,叫“高端失守、低端混战”。这种观点在行业内部占到40%,在用户那里占到60%。依此,必然有第三种观点,称为“骑墙派”也好,是客观现实也好,我们不作评价。但是,有几点大家都认可的共识:第一,中国的机床工具行业确实有了巨大进步;第二,中国的机床工具行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第三,中国的机床工具行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外到国际著名企业,内到民营老板,方方面面都很关注。可以夸张一点说,几乎没有哪一天哪一张大报不提及装备制造业、机床行业、数控机床的。前面我说过,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已从一个战略性的基础性行业上升为战略性和经济性并存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从东北到西南,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西北高原到东南水乡,很多地方都把机床工具行业作为当地重要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动力。

  我的观点也不见得完全正确,只是代表了一种观点,这就是:中国机床工具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在的发展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我们还没有能力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完全把握住这一机遇,我们丢失了一部分机会,成效并不十分理想,我们的市场占有比例没有大的提升,产品结构没有突破性的变化,“大而不强、广而不精”仍然是我们行业需要改进的弱点。

  我们曾经跟踪统计了100个以机床为主的招标项目,结果表明,外商中标占78%,国内只占22%。

  (2)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对国家、对市场的贡献有多大?

  全国工业总产值约为30万亿元,其中机械工业约为6万亿元,而机床工具行业产值为2600亿元,约占机械工业总产值的4.3%。按总产值计算,机床工具工业显然不是主力,欧美、日本等国的机床工业在国家经济总量中,按价值算基本都是处于这个位置,这不足为奇。但就社会效益而言,虽然没有整体的数字概念可供衡量,但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属于重要的基础性行业,为整个装备制造业(包括汽车、发电、重型等)和国防工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迫使国外产品降价、提供关键性和大批量的加工设备、保证国防装备的先进性等等。

  从市场需求来看,全国机床工具产品的市场需求总价值为20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可提供70%以上的产品(指机床工具的所有产品,而非仅指金属加工机床),进口产品占640亿元人民币。总的来看,在国内市场,国产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当然,对产品的结构还要分析,高端产品可能是倒三七开,即国外产品占70%,国内产品占30%。

  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和大众对机械工业、装备制造业的看法和某些传统观念,促进了社会进步。大家知道,机床是机电一体化应用最早的载体,而“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等近年来已成为各级领导、企业家和社会大众广泛知晓的技术产品代名词和热点话题,从而提高了人们对装备制造业和机床工具行业的关注度,许多地方的领导都在关注这一行业的发展,一些已发展成气候的民营企业家(如万向的鲁冠球、海天的张静章等)以及三一重工、新瑞集团等著名企业都开始涉足机床行业。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的介入,为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他们在营销策略上的新理念、敢于承担风险的进取精神以及对新技术的不懈追求,将会给机床工具行业带来重组活力,并促进行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008年将是机床工具行业又一个发展之年。但是,我们必须对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保持清醒的认识。例如,各方面的涨价压力不断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缓解,国家政策在WTO框架下进行内外平衡调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国家将对新开工项目实行严格控制等,这些因素都将适当减缓发展速度和降低增长幅度,但总的发展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

更多机械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机械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