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报告 >>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过程不再高调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过程不再高调

2013-01-25 13:24:03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或许是吸取了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抑或是中海油的掌门人由高调的傅成玉换成了低调的王宜林,这次收购尼克森公司,中海油显得格外低调。

  2005年收购优尼科的时候,“时任中海油一把手的傅成玉带领一干高管在中海油总部大楼高调地举行了‘誓师大会’,信誓旦旦地宣称一定要拿下优尼科。”一位接近中海油多年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当时中海油多次主动对外公开发布收购的信息,也乐意接受媒体采访,公司内部人士和外部的相关机构都对收购的情况比较了解。

  拒绝过程高调

  “高调”成为中海油内部后来反思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之一。中海油内部的一位石油勘探专家曾对记者表示,中海油当年的一大失误正是收购过程过于透明,使得监管机构和竞争对手有足够时间去应对,导致最后被动放弃。

  鉴于此原因,中海油这次选择了走低调路线。从去年7月宣布收购尼克森的那天起,中海油系统内上上下下都对此闭口不谈。除了作为上市公司必须要发布的材料和信息,中海油方面几乎与媒体完全隔绝,尤其是对于与政府审批相关的内容,中海油相关负责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对政府审批做评论。”

  但因噎废食也并不可取。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对本报记者表示,资源、能源行业是比较敏感和重要的领域,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对此比较看重,要顺利获得审批,并赢得当地民众的认可,就需要通过媒体多与公众沟通,传达善意,消除误解。

  这次收购尼克森,中海油不仅对外低调,内部的保密工作也做得很严。有媒体报道称,在收购消息宣布前,中海油内部绝大多数员工都没听说过此事,此次收购的具体过程在中海油内部不走一般程序,而是特事特办,参与人数也很少,只有极少数人事先知道。

  做好两手准备

  对于收购优尼科失败的反思,除了行事高调,准备不足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上述接近中海油人士表示,收购尼克森的时候,中海油在对美国政府的审批方面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对美国政府的具体要求、收购背后的政治经济规则了解得都比较浅,他们当时唯一的优势就是出价较高,但这就使得美国的政客加大了对中海油代表国家利益这一立场的攻击。

  这次,中海油也对审批做了充分的准备。本报记者从多位中海油内部人士和接近该交易人士处了解到,为了使收购尼克森的交易审批通过,中海油从多个方面努力获取了加拿大政府的各种要求和偏好,内部成立了专门的法律、财务团队应对加拿大政府的审批要求,外部则聘请了专业的公关、咨询机构来配合工作。

  还有媒体报道称,在宣布收购尼克森之前,中海油非正式地接触了尼克森资产所在地的一些官员,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和尼日利亚,以便让他们对中海油产生好感。

  何曼青认为,在收购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明确自己去做并购的目的是什么,要做好尽职调查,不要做冲动的投资。”她说,做出收购决策后,就必须要读透当地的相关政策法规,并对以前的案例做出详细的分析。此外,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还要平衡好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审批通过完成并购后,就需要做好企业的融合,产生1+1》2的效益。

  对于审批的结果,中海油也做了失败和成功的两手准备。中海油首席财务官钟华此前表示,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既准备了成功的方案也准备了失败的方案,中海油会按成功的方案尽最大努力,让交易顺利完成。

  目前,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交易已获得加拿大政府的审批。对于这次行事低调、准备充分的中海油来说,相当于已经越过了收购尼克森交易最大的障碍。

更多中海油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中海油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