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少稳定的牛源,大部分肉牛企业不得不到全国各地收购架子牛和育肥牛进行养殖和屠宰加工。随着牛源紧张状况的升级,成本越来越大,很多屠宰加工企业面临着产能不足、亏损日渐严重的挑战。据全国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的调查显示,我国规模屠宰加工企业的平均设计年产能为4.29万头,但企业的实际屠宰加工能力颇令人担忧,东北59家规模化企业平均开工率约为33%,中原地区为42%,西南地区仅为19%。
我国肉牛产业屠宰加工企业近2000多家,但多数规模较小。年屠宰规模在6000头以上的企业有206家,其屠宰加工数量占全国比例不到5%,目前没有一家实际年屠宰加工突破30万头。这使得企业对牛源争夺竞争激烈,2014年很多屠宰加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既不利于牛肉产品质量控制,也不利于肉牛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的牛肉90%以上是国产牛肉,只有少部分高档牛肉需要进口。随着国内牛肉价格不断上涨,进口牛肉价格优势逐渐显现,进口数量也猛增。据统计,仅2013年1月至4月,我国进口牛肉超过8.2万吨,达到了2012年的全年进口数量。2013年部分企业进口的带骨冷冻牛肉每公斤仅为36元,低于全国很多鲜牛肉的价格。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内,记者注意到,从澳洲进口肩胛牛肉价格每公斤仅60元,低于国内很多知名品牌的牛肉价格。
预测分析认为,受恶劣天气、畜群重建、动物疫病和投入品上涨等影响,近年来,全球牛肉市场都面临供给趋紧问题。应理性看待牛肉供需矛盾及进口激增现象,政府主管部门应鼓励适度规模养殖,扶持肉牛产业恢复性发展,缓解供给不足局面,稳定市场价格。
想了解更多肉牛行业(报告)相关资讯敬请阅读报告网的《2011-2015年中国肉牛养殖业市场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更多肉牛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肉牛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