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医疗器械行业分析报告 >> 2015年资本布局血液透析终端行业分析

2015年资本布局血液透析终端行业分析

2015-04-09 11:16: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资本布局血液透析中心成为新趋势。

  在进行肾脏移植之前,慢性肾衰竭患者只能依赖频繁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医疗投资者在分析市场情形时,往往将透析需求描述为“极度刚需”。

  据2012-2017年中国血液透析器市场需求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0万终末期肾病患者,其中只有34万患者接受透析治疗,仅占15%。与世界平均37%、欧美国家75%相距甚远。根据原卫生部2012年发布的《中国卫生发展绿皮书》,每个血透患者的年均直接治疗费为7.51万元,照此计算,目前我国透析治疗的市场需求约为200亿元,如果在全部患者中普及,将形成高于千亿级别的市场规模,而此数据预测尚未加上血透用药、耗材等费用。

  随着2012年原卫生部将肾透析纳入大病医保,以及2014年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血液透析终端市场两项政策的发布,社会资本大量涌入血液透析市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以公开数据测算,未来几年,中国将新增近千家血液透析中心。

  连锁血液透析中心的商业模式在国外早已得到验证。目前全球有两大血透服务连锁机构费森尤斯和DaVta,两家市值分别达到200亿和150亿美元,是美国仅次于医院连锁集团HCA的第二大医疗服务板块。

  而在血液透析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处于绝对劣势,力求通过兼并重组寻求突围。

  社会资本布局血透终端市场

  血液透析中心的筹建正在成为热点。

  “我们正在与透析设备生产厂商合作建立独立的血液透析中心。”近期,一家知名产业基金医疗行业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按照该产业基金的规划,公司将在一两年内设立多家连锁血透中心。

  另一家医疗投资公司也十分看好血液透析中心的盈利前景,但与前述产业投资基金不同,该公司计划以承包医院科室的方式切入终端市场。

  此前,两家公司并非血液透析的从业者,只因看好肾透析市场前景而选择进入,事实上,血液透析相关产品的生产厂商早有布局。

  3月31日,常山药业董事长高树华在2014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第一家血透中心正在抓紧建设,将根据患者需求逐步扩大规模。”常山药业在血液透析辅助用药肝素的市场占有率较高,被业内称为“肝素一哥”。据悉,其已成为河北省血透中心试点公司之一。

  在血透药品领域最早布局血液透析中心的制药厂商是沈阳三生制药公司。2010年4月,三制药生即与美国 DaVita公司在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签订了注册合资管理公司的协议,双方计划在国内开设血液透析服务中心;2014年6月,三生制药追加投资10亿元,在泰州建设透析耗材和生物制药生产线,并将以泰州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连锁透析中心。

  截至目前,三生制药已在国内开设了5家血液透析中心,同时还代管5家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其董事长娄竞表示,未来5年三生制药计划建设200家血液透析中心,主要布局二线城市

  除药品生产厂商外,亦有多家血液透析设备及耗材厂商将产业链延伸至终端市场。

  2014年10月,蓝帆医疗投资7224万、建设年产2000万套体外循环管路以及血液净化治疗装置项目,同时对东泽医疗及上海透析进行增资意在建立血液透析中心。

  而对血透中心规划最为完备的设备企业应属山东新华医疗。2014年10月,新华医疗决定投资1.32亿元,在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建立血液透析中心,其董事长赵毅新在2014年6月曾公开表示,新华医疗准备于2014建立10家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建成20家,2016年再建30家,计划到2020年,新华医疗血液透析产品线整体营收规模在10亿元以上。

  为提升建设速度和扩大覆盖面,新华医疗以收购为主要途径。2014年11月,新华医疗收购淄博新华医院有限公司,利用该公司的经营资质在淄博市建立了第一家血液透析中心旗舰店;此后,通过新设立的合资公司,新华医疗在武汉市申请血液透析中心牌照,并计划在周边城市建设三家以上血液透析中心;同时,获得了成都康福肾脏病医院有限公司60%股权,使该医院成为在成都设立的血液透析中心旗舰店。

  在医疗器械领域,最早涉足血液透析服务的是威高集团,同时威高是国内血液透析产品线最为丰富的企业。

  2011年,威高成为卫生部批准的唯一一家民营血透服务中心试点单位,经过3年发展,其血透中心已遍布全国,其中大部分为与医院合作,另外9家则属于自建的独立血透中心,所用透析产品均来自威高自产。数据显示,自获得试点资质以来,威高血液透析产业增长颇快,2013年收入达到5.61亿元,同比增长40%。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如上述公司的计划得以实施,未来几年中国将新增血液透析中心可达到近千家之多。

  “市场洼地”促生商业模式成型

  各路社会资本集中进入血液透析市场的首要因素是潜在的巨大需求。

  根据卫生部2012年发布的《中国卫生发展绿皮书》,每个血透患者的年均直接治疗费为7.51万元。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以及医保覆盖面扩大,全球肾透析患者数量保持7%-8%的增长率。

  造成中国血液透析率较低的原因除经济因素外,血液透析终端服务环节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准入。在2014年3月之前,除23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外,仅有三生药业、白求恩基金会和威高股份获得试点资格,目前仍有600多个县没有血液透析中心,远远无法满足患者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于2015年3月下旬走访北京、河北两地部分医院发现,肾透析市场供不应求。

  “做血透需要提前预约,不过我们医院的机位已经满了,如果遇上有患者不做血透了,才能空出机位。”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医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的回答与安贞医院类似:“做肾透析的人很多,不好说什么时候可以安排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某医生直接称:“我们这里暂时排不上。”

  河北燕郊地区医院的床位虽没有北京公立三甲医院紧张,但记者走访河北燕达医院、中美医院等,得到的答复仍然不确定,“有时有床位,有时没有。”

  社会资本进入血液透析终端市场的转机出现在2012年和2014年。

  2012年,原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血透纳入大病保险补偿政策,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并要求按费用高低分段制定支付比例。2013年,大病医保进一步扩容,提出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贫困人群还将额外得到15%的民政医疗救助基金,合计报销比例不低于90%。

  2014年3月19日,国家卫计委医管局发布《关于征求独立血液透析中心管理规范和基本标准意见的函》,在3个方面有显著的政策倾斜:建立透析中心不再要求必须为拥有肾内科的二级以上医院,只要10公里范围内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并签订透析急性并发症服务协议就可建立透析中心;其次,独立透析中心的其他辅助科室均可外包; 三是允许肾内科高级医师在独立透析中心多点执业等。

  “我预计,中国血液透析市场将实现10倍-20倍的增长。”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销售总监周国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支付及准入政策的放行,就像为血液透析市场挖出了低洼地,社会资本顺势涌入其中,新进入者普遍认为血液透析几乎是一项稳赚不赔的事业。

  “对于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是一项极度刚需。”某产业投资基金副总裁解释:“一周需要做三到四次,每次费用在450元左右,每人每年支出10万元。”

  而建立血液透析中心的初始成本则远低于其他医疗机构。

  有投资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测算,如果建立独立于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主要成本包括房屋租金、装修、设备耗材购置以及医护人员工资等。其中,血液透析机价格一般不超过10万元/台,有些商家为了销售自己的耗材、药品,往往采取暂不收取透析机的销售策略,而耗材、药品一般采用先销售再结账的方式。如果采取承包医院科室建立血液透析中心,则初始投资成本更低,甚至可以借用医院现有的医护人员。

  国金证券的研究表明,血透服务先天具有非常优质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综合性医院相比,具有需求极度刚性,经营稳定性很强;人均单产较高,管理压力较小;以及投资回报率可观三大优势,并且随着连锁加盟店的扩张,规模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而通过“产品+服务”的一体化产业联动进入血透服务市场更具优势。欧洲输液龙头费森尤斯的发展路径为率先布局血透相关产品,后进入透析服务市场,并通过产业平台互动实现两块业务并驾齐驱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正在被上述国内设备、耗材等上市公司效仿。

  上游外资垄断,本土企业艰难突围

  虽然在终端血液透析市场上,中国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如果上溯至产业链各环节,则几乎为外资垄断。

  血液透析产业链主要包括透析机、透析粉液、透析器、耗材等,除透析粉液外,其余三项均为欧美日企业的天下。

  7家欧日制造商垄断了国内血液透析机近80%的市场份额,国内共6家企业分食剩下的20%市场份额,商务部公布的材料显示,2011年-2013年间,欧盟、日本的血液透析机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99%,分别占据当年中国市场78.03%、78.18%、83.52%的份额。

  透析器在国内有8家企业能够生产,但市场占有率不足30%,虽然该领域竞争已十分激烈,但依旧有新加入者争先布局;透析管路等耗材也以进口为主,国内只有南格尔、三鑫、达华等4家企业具备生产能力。

  目前在血液透析市场中,德国费森尤斯、瑞典金宝、德国贝朗等几家外资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其中,费森尤斯是全球第一大肾脏透析业务供应商,美国百特排名第二,瑞典金宝名列第三。

  而只有在透析药品领域,中国才具有一定竞争力。其中,最常用的抗贫血药促红细胞生成素和抗血凝剂常规肝素基本实现国产化,前者防止长期血透导致血红细胞损失和贫血,后者抗血液凝固。

  不过,中国本土企业正在加速追赶国外垄断者。

  国内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宝莱特,从2012年开始围绕血液透析行业先后收购了挚信鸿达、重庆多泰和恒信生物三家公司,在充实透析粉液、耗材的同时,正在申请透析机生产牌照。周国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预计在两三个月内可以拿到。”

  2014年10月A股上市公司蓝帆股份投资7224万元,建设年产2000万套体外循环管路以及血液净化治疗装置项目。

  产业链最为丰富的威高股份计划以打捆销售的方式占领透析机和耗材市场,其盈利点则主要在耗材环节。

  对于国内企业的突围,周国军表示:“中国企业在价格和售后服务上具有优势,但在技术、质量上存在一定差距,由于设备的生产需要坚实的临床数据,这一积累过程还会持续几年。”

  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业内普遍预计血液透析相关产品的价格呈下降趋势,中国本土企业在价格上的优势将不再明显。

  2014年6月13日,商务部发布2014年第42号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欧盟和日本的进口血液透析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即是因为外资透析机价格的下降。

  举报方重庆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认为,在价格方面,欧盟与日本血液透析机自2011年以来就以很低的倾销价格进入中国,对国产血液透析机产品形成了明显的价格削减。其中,2013年价格为73191.82元/台,比上年下降12.97%;2011年江西省卫生厅血液透析机项目中,946台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以单价6.6万元中标。

  而医疗器械巨头美国美敦力亦在寻求价格下降空间,2014年其在成都高新区启动创新血液透析系统开发生产项目,据称,该创新产品将显著降低成本和费用。

更多血液透析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血液透析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