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农机行业分析报告 >> 我国农机装备行业2016年发展:五大专项技术并驾齐驱

我国农机装备行业2016年发展:五大专项技术并驾齐驱

2016-10-12 14:37:07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农机装备作为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提高农机产品技术含量,实现其智能制造、精益生产是未来我国农机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业装备生产和使用大国,但90%以上的国产农业装备为中低端产品。中国制造企业面临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服务增值的战略机遇,中国制造企业也必将再次经历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洗礼。

  转型之路面临多方挑战

  “2016年我国农机市场整体不好。截至6月底,我国累计销售各种型号拖拉机80.31万台,同比下降8.43%;累计销售各种型号收获机械33.17万台,同比下降12.96%;玉米收获机市场大幅度下滑。市场调查显示,上半年,累计销售各种型号的玉米联合收获机8249台,同比下降34.8%。”张华光表示,“造成国内农机市场整体下行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当前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不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机企业以及政策等内部因素。相较于欧美、日本等农机制造强国,我国农机行业面临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一时难以补缺市场空白,让许多企业走上供给侧改革的转型升级之途。国二国三切换、单台农机补贴额度下调、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选择等原因从不同侧面对2016年前几个月的农机市场产生强大冲击,农机市场下行压力骤增。”上半年的农机市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机行业在这场变革中所经历的阵痛。

  对此,张华光指出当前存在于我国农机市场的几大弊端。首先,企业过分依赖补贴,“我国农机补贴政策已经持续了13年,就目前而言,农机补贴整体额度已经逼近天花板,就趋势而言,补贴总额增加可能性不大。另外,补贴区域也不平衡,‘吃不了与不够吃’的情况并存。”第三,玉米、小麦、水稻三大类作物农机装备趋于饱和,农机行业存在明显的“红海与蓝海”。“相较于欧美等国,我国农机产品种类偏少。谷子、高粱等农作物的专门机械缺失,经济作物对应机械少,很多企业仍旧将发展重点放在三大粮食作物农机生产,势必造成产能过剩。”张华光解释道。“其实,在我国农机产业中还存在大片的蓝海等待开发。比如烘干机、适合山区作业的履带式小型农机产品等,都在2016年低靡的农机市场中逆势而上。”第四,我国农机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机企业缺少自主研发机械的能力,一抄二改三复制的做法是必将被淘汰的。另外,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缺少互动,联系不紧密。”张华光说。

  就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而言,我国经济增速低于6.9%是可以接受的,之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曾表态政府将不会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也不要指望中国经济会“V”型复苏;相反,可能出现长期的“L”型增长态势。2016年中国经济仍处在探底过程中,但在投资增速趋稳、化解过剩产能启动、新动能加快形成的条件下,本轮经济放缓有望实现阶段性稳定,全年经济增长仍可达到6.5%以上。面对此种经济形势,不论农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理性分析,找准影响我国农机产业发展的病因,对症下药,在重围中寻找机遇。

我国农机装备行业2016年发展:五大专项技术并驾齐驱

  有效供给不足制约发展

  2016-2021年农机装备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表明,农业机械装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改变农民增收方式和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工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2015年农机工业主营收入达到了4523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55%。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快提升,大型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取得突破。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

  在农机工业取得快速进步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机工业仍存在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需求的矛盾突出,亟待转型升级。

  加快实现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研制与应用适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农机装备,是提升我国农机装备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紧迫需要,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为此,《方案》提出,到2020年,农机装备品种达到5000种左右,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到50%左右,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可靠性较“十二五”提升50%以上,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区域农机化技术模式基本定型。

  与此同时,组建一批农机领域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农机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筹建工作;在重点主机产品、关键零部件领域分别形成2~3个知名品牌;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

  2025年,农机装备品种达到7000种左右,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品种齐全;全面掌握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到70%以上,形成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行业领军企业。

  五大专项并驾齐驱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方案》提出,通过实施农机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零部件发展、产品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等五大专项,实现农机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农机技术进步与创新专项方面,《方案》提出,针对目前反映强烈的中高端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以发展高能效、高效率、低污染的“两高一低”农机产品为目标,以完善农机产品品种为重点,提高农机产品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

  关键零部件发展专项主要针对中高档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的突出问题,加快关键零部件试验研究与生产制造过程质量监测检验系统等试验检测设施与设备的建设,为高水平、高精度、高质量零部件的研制与生产提供保障。

  产品可靠性提升专项方面,《方案》提出加快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农机发动机和变速箱等零部件性能检测平台。结合全国农机产业集群布局,加大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和重组力度,将科研院所、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大学和企业的检验检测资源统筹考虑,按照市场化原则优化资源资置,逐步发展区域性综合农机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检测的有效性和便利性。

  此外,提升面向农机装备元器件、零部件、功能部件及整机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等试验测试能力,为行业提供首件及批次可靠性鉴定试验、可靠性加速试验等检验检测服务,推进农机装备第三方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检测工作;逐步建立以可靠性指标为约束的市场机制,促使行业产品可靠性水平整体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农机农艺融合专项针对品种、耕作制度、种植养殖技术不适应农机作业要求,农机装备物化农艺不足、适用性不强,种养标准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强化需求引导,加强产学研推用联合攻关、多学科一体化技术集成示范,建立完善农机化生产技术体系,引导促进农机装备、农业技术融合发展。

更多农机装备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农机装备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