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化行业并不好做,不仅仅要面对动荡的市场变化,还要面对巨大的库存压力,甚至还要接受严格的环境污染评估。如今,国家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大,不断有企业“死"在环评问题上。
2016-2021年中国农资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表明,中国农资市场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其发展经历了野蛮生长期和稳定发展期,目前进入并购整合期。行业产业链自上游(生产制造业)至中游(流通批零业),乃至下游(种养殖业)均在洗牌重组,市场竞争进入高潮期,优胜劣汰成为必然。农资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白炽化阶段,竞争和挑战并存,欲望和恐慌同在。
大部分经销商和生产商反映2016年市场难做,价格竞争激烈,公司利润率底,销量与往年均衡甚至下滑的大有所在,当然,在这个特殊时期,销量下滑利润率下降也不能说明公司发展不好,有的企业是真的遇到低谷了,相反,有些企业是刻意放慢了脚步,以退为进,在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修正公司的战略和未来的发展。在正常的年份,一个公司或许不需要太明确的战略和规划亦能发展的很好,但在这竞争激烈面对优势劣汰的时刻,不允许浑水摸鱼,不允许晃晃中日,这才是考验企业的时刻。
优胜劣汰,我们更关注到底淘汰谁?生产商、批发商or零售商?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可能要淘汰批发商,因为生产商可以直接对接零售商,省掉一个中间环节,事实上也有企业在这样实施了,叫做直销直供终端,我们暂不研究做的怎么样,至少短期内不能适应大多数企业;也有人说未来消失的是经销商,企业会直接对接种植大户,是吗?也确实有企业直接对接种植大户,但也仅限于小范围单一作物,去掉中间商,这是要累死生产商的节奏吗,再者减少中间环节就真的能增加利润吗?不一定吧,种植大户直接对接企业,除了价格上优惠,更重要的是相信这个企业能带来更好的技术指导及管理,那么这就算不上生产商的最大优势,服务也不一定能跟得上。那么未来到底淘汰的是谁?从那些大逆境下仍然脱颖而出的生产商和经销商来看,竞争并不是要淘汰哪一个阶层,淘汰的是那些不能提供优质产品、且不能提供优秀服务能力的经销商或生产商。
十年前,新型农资企业迎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水溶肥,功能性肥料,控释肥的生产厂家和登记企业都急剧增长。
随着农资商品生产销售的进一步竞争,目前全国大概2万家左右的农资生产企业,十年后,至少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将会退出市场,能存活下来的将不足一万家。
龙头企业的体量将会越来越大,销售额超过五百亿的肥料企业和百亿销售额的农药企业将不足为奇,同时,随着生产企业的销售渠流进一步下沉,国内农资流通企业数量也会急剧减少。
未来十年内,移动互联网将会覆盖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农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应用也会逐年普及,而且在未来五年内5G网络也将进入商用。
更多农资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农资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