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是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并将海水淡化产生的浓海水用于制盐及提取钾、溴、镁等元素。海水淡化水可以用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多方面,目前主要用于工业和生活领域。工业上主要用于锅炉补充水和生产工艺用水,如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有较大规模的应用;在生活领域,主要用于沿海地区和海岛的饮用水等,作为市政供水的重要补充。
目前,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推进,加上水资源污染等原因,全球缺水地区越来越多。如何破解水危机?在众多开源节流的途径中,新兴的海水淡化产业再度跃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当下许多城市重点培育的水资源“后备军”。以下是宇博智业小编整理的2016年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海水淡化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60年代后期开始对反渗透、电渗析和蒸馏等多种海水淡化方法进行研究。自1982年在西沙永兴岛建成我国第一座电渗析海水淡化站,经过30 余年的共同努力,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和重大突破,尤其在中小型规模工程建设方面已与国外海水淡化先进国家处于相同水平。目前我国已自主建成日产万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 海水淡化工程正逐步进入大型化阶段。
据宇博智业《2016-2021年海水淡化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统计,我国海水淡化利用工程日产能从1999年的0.64万m3 增加到2003年的3 万m3,但从2003年起,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水淡化迅速发展,海水淡化产能年均增长超过60%,现阶段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已达86 万m3/d。已建、在建和近期筹建的工程已超过100万m3/d。已建海水淡化装置主要分布在天津、浙江、河北、辽宁和山东等地,应用领域主要是电力、石油、钢铁和化工等行业,以及海岛上的市政供水,其中电力行业占56.72%, 石油和化工占21.52%, 其余依次是市政、钢铁、港务等。
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热法和膜法两大类。热法在我国的主流发展趋势是低温多效, 优点是水质好,并可利用工厂余热或低品位热源,主要用于提供锅炉补给水和工艺纯水,低品位蒸汽或余热可利用于电力、钢铁、石化等企业。我国自主建成了1.25 万m3/d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蒸馏装置,为大型热法海水淡化工程的启动奠定了基础。膜法是发展反渗透膜海水淡化,在膜法海水淡化方面,随着大型化和超大型化海水淡化工程的实施,与之相应的取水、预处理、膜系统布局、膜与膜组件、能量回收等方面也将开展新的研究;其中反渗透海水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反渗透膜压力容器、海水预处理连续膜过滤组器等取得明显进步;膜通量从发展初期到目前增加了近40%,脱盐率由99.2%提升至99.7%;更值得一提的是,能量回收装置的应用和不断改进使能耗大幅降低,新一代正位移式能量回收装置的回收效率达94%以上。目前,反渗透海水淡化投资大约在6 000~8 000 元/m3,综合产水成本约为5~6 元/m3。无论是热法还是膜法都朝着大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项目的投融资方式比较单一,有一般性投资项目,企业作为基本的投资主体,资金主要由企业自筹或银行贷款。也有属于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利用中央政策性投融资,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央资金补助,配套地方资金共同投资。现有的工程建设主要采取EPC 模式,大约占60%~70%,业主分布主要为沿海工业、园区建设公司和地方政府。部分工程项目分为主要承包商和次要承包商,承包商只对业主负责,相互之间是有配合关系,但也有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尝试采取了BOT 建设模式, 如天津大港新泉、河北曹妃甸及青岛百发等海水淡化工程。由于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较高、收益不是特别理想,多数项目还处于微盈利甚至亏损状态,因此项目本身不具备太大的商业投资价值,形成投资愿望的基本条件尚不强烈,导致外国资本、民营资本、甚至银行业对海水淡化项目的投入非常慎重。
4 工程运行管理和成本效益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分经营性和准公益性两类,其运行管理模式主要为3 种:一是自来水厂运行管理模式,二是企业自行运行管理模式,三是投资运营管理模式。海水淡化的成本主要由运营管理成本以及投资成本等组成, 大多数成本约5~10 元/m3, 除了少数饮用水工程有政府资金支持外,其余的工程基本由企业自行投资,实行全成本核算, 未享受到兴建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工程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市政供水企业来说,由于水价较低, 制水成本与水价的倒挂现象较为严重, 只有通过政府的补贴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大多数自供水企业主营电力、钢铁、石油和化工,可以利用余热和现有的一些基础设施降低制水成本,同时工业用水价格相对较高,使制水成本与水价倒挂情况相对较少。
1)引入海外先进经验,增强国内海水淡化技术实力。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性能上升,是推动海水淡化经济性的核心因素。依托先进技术、设计理念,以色列能做到人民币3~4元的吨水成本。由于技术领先、设备耗材使用寿命长,以色列吨水电耗、项目维修费、膜更换费用等运维费用显著低于国内项目。电水联产,以色列显著降低单位电价。以以色列IDE公司为例,巴安水务等国内企业开展并购等合作方式,引入海外先进技术。
2)政策大力支持,电改加速降低能源成本;行业正处爆发临界点。十三五期间,国家将通过产业基金、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着力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2013年年底,浙江省将海水淡化用电从工业用电转为农业用电,预计吨水成本下降约1元。各地将出台电价优惠政策,着力保障海水淡化运营。2015年11月,6个电改配套文件出台,各地试点放开;电改加速降低能源成本。
更多海水淡化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海水淡化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