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政策变革正在重塑分布式光伏的产业生态:短期抢装潮推高价格,但行业仍处“阵痛期”;长期来看,市场化机制将筛选出更具竞争力的企业与技术路线。随着各省细则逐步落地,市场边界条件趋于清晰,分布式光伏凭借贴近用户、成本优势等特性,有望在2025年后进入稳健增长新阶段。企业需以灵活策略应对政策周期,同时把握储能、绿电交易等衍生机遇,在变局中构建核心竞争力。
在政策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内新能源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随着2025年6月1日(简称“531”)新能源全面入市节点临近,叠加分布式光伏消纳模式调整的“430”新政落地,市场参与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企业竞相抢装并网以锁定政策红利,产业链价格波动加剧,行业格局加速重构。这一系列变化不仅考验着企业的应对能力,也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埋下伏笔。
国家发改委136号文明确,2025年6月1日(531)后新增新能源项目需全面通过市场化竞价上网,同时《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要求自2024年4月1日(430)起,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只能选择“自发自用”或“部分上网”,禁止全额上网销售。两大政策直接冲击分布式光伏商业模式:
存量项目收益稳定性受威胁:市场化交易将导致电价波动风险传导至投资方;
增量项目开发难度加大:需重新测算收益率,企业面临更严格的成本控制要求;
截至2025年3月11日,“531”节点前仅剩79天,行业进入“抢装冲刺”倒计时。
政策驱动下,分布式市场掀起抢装热潮:
组件价格触底反弹:2024年1月组件集采价跌至0.60.7元/瓦后,近期订单报价已回升至0.750.8元/瓦,部分高端产品接近0.9元/瓦;
产业链联动上涨:电池片、硅片环节需求激增,带动上游硅料价格结束跌势,预计3月均价小幅上扬;
企业策略分化:头部组件厂商产能吃紧,而部分中小企业因担忧政策风险暂停接单,市场呈现“抢装与观望并存”的复杂局面。
尽管短期价格反弹显著,但行业共识认为涨价不可持续:
阶段性需求释放后压力凸显:若2024年三季度抢装潮退去而新增需求不足,组件价格可能重新承压;
收益率测算复杂化阻碍投资信心:电价市场化与消纳模式调整导致项目收益不确定性增加,企业需更精细化运营以应对市场波动;
长期来看,政策倒逼行业淘汰低效产能,推动技术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例如,储能、虚拟电厂等配套服务需求激增,成为企业新增长点。
头部企业已提前布局适应新规则:
资源端:加强优质屋顶资源储备,锁定高电价区域项目;
资产运营服务:依托电力交易与虚拟电厂平台提升收益稳定性;
技术迭代:BC、TOPCon等高效组件加速渗透市场,降低度电成本;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集中式光伏占比反超分布式达57%,而工商业分布式成为新增主力。未来需进一步平衡两类项目发展,并推动户用场景创新以激活下沉市场潜力。
总结
更多分布式光伏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分布式光伏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