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2025年食用菌行业分析:我国森林食用菌产量增至230.8万t

2025年食用菌行业分析:我国森林食用菌产量增至230.8万t

2025-03-31 13:59:57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多元化食物供给需求的不断增长,食用菌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2004-2022年期间,我国森林食用菌产量从135.3万t增至230.8万t,增幅约70.58%,展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然而,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深入探究其现状、问题并寻找对策,对推动食用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食用菌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蕴含着丰富的食物资源,森林食用菌作为森林食品的关键部分,在践行大食物观的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如《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等,森林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但目前其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大、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并加以解决。

  一、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004-2022年,我国森林食用菌产量整体呈稳中有增趋势,2012年以来稳定在200万t左右,2015年达到最高值273.5万t,2022年为230.8万t。这一产量变化反映出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也存在波动,需要进一步探索稳定增长的路径。

  野生松茸和牛肝菌作为我国森林食用菌的优势种类,产量增长显著。2010-2020年,松茸产量从3736t增长到1.37万t,牛肝菌产量从1.29万t增长到9.78万t。这些优势种类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森林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省份间产量差异较大,2004-2022年(2019-2021年数据缺失),福建产量最高,在600万t以上;辽宁、黑龙江、湖北等省产量在200-400万t;浙江、河南等省产量在100-200万t;还有众多省份产量在50万t以下。同一省份不同年度产量波动也较大,如福建、黑龙江、云南等省,这表明各地区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块菌、松茸及牛肝菌等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出口的主要种类。2012-2021年,鲜或冷藏的松茸出口量达6801.40t,出口金额达3.73亿美元;鲜或冷藏的块菌出口量为1.31万t,出口金额为0.58亿美元;盐水松茸出口量为464.06t,出口金额为0.11亿美元;干牛肝菌出口量为1.19万t,出口金额为2.84亿美元。出口换汇优势明显,反映出我国森林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二、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块菌、松茸及牛肝菌等菌根食用菌产值高,为出口创汇作出重要贡献,但总体规模较小,除云南外,其他地区种植地块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发展缓慢。这限制了菌根食用菌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影响力。

  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区域性强,规模差异大,多数省区产量在100万t以下。与我国广阔的森林规模相比,产业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部分地区如福建早期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发展较好,但后续增长动力不足;黑龙江受天然林主伐政策调整影响,产量波动较大。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制约了产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林下栽培食用菌以腐生食用菌为主,种类缺乏多样性和区域特色,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下仿野生栽培的菌根食用菌种类较少,且在部分区域尚未布局。产业发展规划局限于少数类群,缺乏科学系统的分类支撑,无法充分发挥食用菌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我国森林食用菌加工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采用风干、烘干、速冻等简单加工方式,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产业链条短,基础设施滞后,产品成本高,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限制了产业的附加值提升和规模扩张。

  在资源挖掘利用、育种、功能研究、驯化栽培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科技支撑均滞后于产业需求。资源挖掘利用率低,育种缺乏突破性品种,功能挖掘停留在物质含量测定层面,共生菌驯化未取得突破,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后续发展动力。

  三、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林下食用菌生态培育面积目标为500万亩,到2030年目标为800万亩。我国有大量适宜发展林菌产业的林地,如III、IV级林地以及郁闭度0.2以上的多种林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政策支持和丰富的林地资源,预示着森林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林菇共育系统”具有创新发展潜力。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历史悠久,为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定了基础。以培育森林菌根食用菌为目标的林-菇共育系统也在逐步发展,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建立了块菌种植园,湖南建立了红汁乳菇马尾松种植园,这些实践为菌根食用菌种植园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中,林菌示范基地占比较低,且主要以腐生食用菌为栽培种类,未来在示范基地数量增加、区域布局优化以及示范带动效果提升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三北地区在国土绿化进程中,通过为主要造林树种接种菌根食用菌菌剂,有望成为向森林要食物的重要区域,科学规划潜力巨大。

  四、促进森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国家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完善区域间林下采集和加工野生食用菌种类的规划,优化菌根食用菌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各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规模化林菌基地建设,打造完整产业链。地方整合各类要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实现区域差异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气候变化影响森林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通过气象数据及模型模拟,为栽培提供保障。加快建设菌根食用菌物种保育区和发展区的智能气象站,尤其关注仿野生栽培的菌根食用菌,减少气候变化对产业的负面影响,保障产业稳定发展。

  加强对森林食用菌种质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对受威胁的种质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和鉴定利用中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种质资源,确保产业发展的基础稳固。

  食用菌行业分析指出,建立森林食用菌监测体系,对资源、生产、加工和消费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统计核算。建设数字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借助先进技术开发生物制品,构建资源开发与数字监测体系,推动产业数智化发展,提高产业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

  借助林业建设项目和森林康养、文旅项目,带动森林食用菌产业发展。如开展“储备林+林菌模式”“公益林+林菌模式”,通过森林食用菌采摘、品鉴等文旅活动,形成多途径发展格局,拓展产业发展渠道,增加产业收入来源。

  构建国家到地方的多级科研协同体系,加快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收加工装备等方面的研发。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探索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模式,充分发挥政策和人才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2025年的食用菌行业中,森林食用菌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森林食用菌产业已具备一定发展规模,在产量增长、优势种类发展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均衡、特色不足、加工水平低和科技支撑滞后等问题。不过,从发展潜力来看,产业在发展空间、创新利用和科学规划等方面前景广阔。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气候变化监测、保护种质资源、推进数智化发展、补链延链强链以及建立科研梯队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充分挖掘产业潜力,推动森林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其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食用菌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更多食用菌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食用菌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