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药品流通是指药品从生产厂家到最终用户(如医院、药店、患者等)之间的流动过程。药品流通近年来受到政策的扶持等因素影响,国内药品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以下是2025年药品流通市场分析。
《2025-2030年中国药品流通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2024年我国药品流通市场规模达到了3.5万亿元,同比增长1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者的增加,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同时,到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的药品销售规模超过了774亿元,为近三年同期新高。其中,中成药占比跌至47.60%,西药占比升至52.40%。药品流通行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两大渠道。批发企业作为连接上游药品生产和研发企业与下游医疗机构、药店的桥梁,负责药品的采购、储存、配送和销售。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自身的不断发展,我国药品商业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根据药品流通市场分析数据,2016-2023年我国批发企业数量由1.29余万家增长至近1.48万家,增长了近2000家;零售连锁企业由5600家增长至6700家,净增1100家;零售单体药店的数量则由22.6万家增长至28.1万家,增长了5.5万家。也就是说,截至2023年底,我国药店数量为666960家。
在药品流通行业中,西药类的销售占据主导地位,其销售额通常占七大类医药销售总额的较大比例,2022年的占比达69.2%;其次为中成药类,所占比重为14.9%,医药器材和中药材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8.4%和2.3%。除了上述类别外,还包括化学试剂类、玻璃仪器类和其他类等多个小类,虽然销售额占比较小,但在药品流通领域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药品质量监管政策的强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现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不断加强对药品流通的监管,要求药品从生产到流通环节的各个阶段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近年来,针对药品流通环节中出现的伪劣药品、假药、过期药品等问题,政策上加强了打击力度。药品追溯体系的建设国家加大了对药品流通领域药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推动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对药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追溯,以确保药品的来源可追溯、质量可控。
药品流通市场分析提到“两票制”改革自2017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实行药品流通“两票制”(即药品销售企业在采购药品时,必须向生产企业开具一张发票,再从销售企业向药品零售企业或医疗机构开具另一张发票)。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简化流通环节,减少中间商层级,降低药品流通成本,避免“灰色”利润的产生。药品零加价政策各地加强了药品零加价政策,部分地区对药品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进行了规范,要求药品在流通过程中不能加价销售,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着电商平台和互联网医疗的兴起,药品电商平台逐渐成为药品流通的一个新渠道。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处方的实施等,规范了互联网药品销售及在线药品流通的行为,确保药品销售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政府鼓励和支持药品配送中心、物流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药品配送,确保药品的配送更加高效,满足不同地域人群的用药需求。
总的来说,药品流通市场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加强监管、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市场效率、保障药品质量和药品供应的稳定,推动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更多药品流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药品流通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