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为规范机动车排放检验行业秩序,生态环境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伪造排放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情节严重判定标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对违规行为的界定与处罚措施。此次新规聚焦机动车尾气检测领域的突出问题,通过细化法律条款、强化执法力度,推动环保监管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机动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意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条,首次系统性地将“情节严重”的判定标准进行量化。此前相关法规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造假行为的处罚缺乏具体界定,导致执法过程中存在自由裁量权过大或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新规通过列举典型情形,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明确的操作依据,确保法律执行的一致性和威慑力。
根据《意见》,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将被认定为“情节严重”:
1. 重复违规:在2年内因伪造检测结果或出具虚假报告受到过1次行政处罚后,仍继续实施同类违法行为。此举针对屡教不改的机构,强化惩戒力度;
2. 规模性造假:单次造假行为涉及10辆以上机动车,表明其主观恶意和危害程度显著升高。该标准通过数量门槛精准打击系统性违规,遏制行业乱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依据新规对涉事机构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市场监管部门则同步启动资格撤销程序,直接取消其检验资质,形成“经济处罚+市场禁入”的双重震慑。这种跨部门协作机制有效避免了监管漏洞,确保违规成本远高于违法收益。
新规的实施将显著提升机动车排放检验行业的合规意识与技术能力。一方面,通过明确“红线”标准,减少检测机构因操作不规范或故意造假导致的数据失真;另一方面,强化信用惩戒机制,推动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长远来看,这将进一步保障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此次政策出台标志着我国机动车排放监管进入精细化执法阶段。通过量化判定标准、统一处罚尺度,既为检验机构划定了清晰的行为边界,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有力执法工具。此举不仅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是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重要实践,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具有深远意义。
更多机动车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机动车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