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资产正以独特的性价比优势吸引国际资本关注。从制造业效率的质变到AI生态的快速崛起,中国市场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协同能力和创新潜力,成为全球资金寻找低估资产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多维度分析,揭示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与未来增长逻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制造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PE)仅为13倍,显著低于成熟市场估值水平,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中国资产的低估状态。这一现象背后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结果——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已从2018年的19%降至15%,显示出口市场多元化与内需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双重成效。在全球流动性紧缩背景下,中国凭借稳定的政策环境、庞大的消费基数和产业链完整性,成为国际资本规避风险、捕捉结构性机会的关键阵地。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效率与薪酬比长期维持在5以上高位(美国不足4),工程师数量达欧盟3倍、美国8倍,AI领域华人工程师占比近半。这种人才储备优势支撑起全球最大规模的全品类制造供应链,在23个工业门类中占据20项全球首位。从成本洼地向质量高地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巩固了“世界工厂”地位,更通过技术创新培育出高端制造新赛道。
人工智能在中国呈现B端和C端双轮驱动态势。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技术平台已获上市公司、科研机构及政府广泛采用,推动应用场景快速扩展并形成数据闭环。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攀升,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高水平,为智能制造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尽管资产价值受认可度提升,但募资端仍面临压力。受限于返投要求和管理费实缴政策,创投机构资金获取难度加大;港股虽现复苏迹象,但对中小企业市值门槛限制明显;并购市场活跃度不足进一步加剧存量资产处置难题。这些结构性矛盾倒逼行业加速探索多元化退出路径。
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影响力将通过资本出海、品牌并购、技术联合研发等多元形式深化。在时间维度上,依托制造业全链条优势与AI创新势能,在复杂国际博弈中稳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
总结而言,中国资产在全球化逆流中展现出独特韧性,其核心驱动因素在于制造业体系的全面升级与技术创新生态的蓬勃生长。尽管面临资本流动性和退出机制等短期挑战,但长期增长逻辑已通过数据验证——从工程师红利到供应链效率,从研发投入强度到应用场景广度,这些结构性优势正重塑全球产业版图,并为中国企业构建世界级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
更多制造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制造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