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城投债管理新规:发行审核趋严,市场格局重塑

城投债管理新规:发行审核趋严,市场格局重塑

2025-04-16 00:04:08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城投债市场迎来重要政策调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3号——审核重点关注事项(2025年修订)》引发广泛关注。新规在城投债发行审核方面呈现出“有紧有松”的特点,既强化了对城投公司偿债能力的要求,又为优质城市建设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便利。这一变化将对城投债市场供需关系、信用利差走势以及投资者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规核心:强化偿债能力,优化融资结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管理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新规明确要求城投平台在申报公司债券时,需审慎评估自身经营和偿债能力,并遏制通过简单扩充贸易业务或过度拼合业务推动转型的行为。同时,允许资质良好的城市建设企业将募集资金用于手续合规、收益良好的项目建设。这一调整旨在引导城投公司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转型,提升其可持续经营能力。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城投债发行额与净融资额双双下降。前3个月,城投债发行额为15762亿元,同比下降13.7%;净融资1111亿元,同比下降30.2%。其中,交易所城投债发行金额为606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净融资673亿元,下滑26.2%。市场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与债券收益率上行及新规出台前的窗口指导政策收紧密切相关。

  二、供给受限:优质城投债争夺加剧

  新规实施后,城投债供给“放量”难度加大,尤其是那些资产流动性较差、付息负担较重、业务较为分散的城投公司,发债融资将面临更多限制。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城投债供需关系变化趋势或利好资金配置,优质城投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再次强调了判断企业城投类属性的核心标准——“335”指标,即非经营性资产占比不超过30%,非经营性收入占比不超过30%,财政补贴占净利润比重不超过50%。同时,新增了对存货及应收类款项占总资产比例、EBITDA与有息债务利息比例、政府性应收款占净资产比例等指标的审慎要求。这些措施将加速弱平台在资本市场的出清,推动城投公司加快市场化转型。

  三、投资策略:增配优质城投债,押注信用利差收窄

  在城投债供给受限的背景下,投资者纷纷调整策略,积极增持优质城投债。部分理财子公司与保险等配置型资金已在市场交易价格基础上加价5至7个基点,买入高评级城投债以锁定较高回报率。同时,私募基金等交易型资金也在迅速加仓低评级高收益城投债,押注未来城投债信用利差收窄。

  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城投债净融资额一度转正,其中2月份净融资额达到约1200亿元。但到了3月,城投债净融资额“转负”,达到594亿元。市场分析认为,3月城投债重回“净偿还”状况,主要原因是城投债到期高峰来临与低等级城投债发债融资面临压力。考虑到4月城投债到期额达到约7018亿元,略低于3月的7517亿元,短期内城投债净融资额“转正”的难度较大。

  四、未来展望:供需失衡或加剧“收益荒”

  随着城投债发行审核趋严,部分城投公司主体不仅存量债规模无法增长,甚至可能因债券到期净偿还而减少。业内人士指出,若部分城投债无法顺利“借新还旧”,城投公司只能通过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等其他融资渠道兑付到期本息,这将进一步加剧城投债市场的“收益荒”。

  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建议负债端相对稳定的账户一面持有期限稍长的城投债,一面关注3至5年期城投债,其静态收益率更高,可以赚取骑乘收益。同时,市场普遍看好未来城投债信用利差收窄带来的回报机会,预计优质城投债将成为资金配置的重点方向。

  新规的实施标志着城投债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行审核趋严将加速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优化融资结构。供给受限与需求旺盛的供需失衡格局,或推动城投债信用利差收窄,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未来,优质城投债将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与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新的市场环境。

更多管理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管理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