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城市,上海率先提出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的目标,并通过多项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航天概念股的热情持续升温,相关企业股价表现亮眼,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航天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4月24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发布《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左右的目标。政策提出,将发挥专项资金协同支持作用,对商业火箭、卫星、终端及配套关键核心产品研制提供资金补贴,最高可达3亿元。此外,支持企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对设备、软件等投入按项目总投入的10%给予支持,最高达1亿元。对于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的银行贷款,按照支付利息的最高50%给予贴息支持,最高达1500万元。这些举措为上海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025年将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节点。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市场预测,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在今年突破2.5万亿元。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商业航天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应用将成为主要驱动力。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商业航天将在卫星通信、遥感、导航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前景的双重推动下,航天概念股在资本市场表现抢眼。据统计,近70只航天概念股年内股价平均上涨6.47%。其中,星图测控股价涨幅最高,年内累计上涨211.15%;龙溪股份、国光电气、豪能股份、鸿远电子等个股涨幅均超过40%。4月以来,多家航天领域企业获得机构密集调研,显示出资本市场对航天产业的高度关注。从业绩面来看,部分航天概念股2024年全年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中中航西飞、航天电子、中国卫通、豪能股份等企业净利润规模居前。
航天企业正在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布局。以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为例,相关企业已启动产业化项目建设,预计达产后将实现年产约200吨锻件、200套火箭发动机喷注器面板、500套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外壁等零组件。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技术能力,也为商业航天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航天企业在智能化制造、卫星应用等领域也在不断突破,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上海提出的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国航天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规模化应用的加速,商业航天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我国航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更多航天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航天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