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日,央行宣布全面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这一举措标志着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再贷款额度,央行旨在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信贷投放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工具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央行宣布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首次全面下调此类工具利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的重要渠道,涵盖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多个领域。此次利率调整后,支农支小再贷款等工具的利率从1.75%降至1.5%,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2.25%降至2%。
这一调整预计每年可为银行节约资金成本约150至200亿元,进一步激励商业银行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达5.9万亿元,占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3%,处于合理水平。
为强化对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央行提出了三大具体举措。首先,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旨在提升服务消费供给和养老产业发展。这一工具将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以及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其次,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支持“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增加再贷款额度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相关领域贷款投放,持续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最后,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增加3000亿元,总额度达到3万亿元。这一调整叠加利率下调,将形成量价协同效应,进一步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及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还通过引导信贷投向,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强度、适配性和精准性。近年来,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下,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聚焦于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
此次利率下调和额度增加,预计将进一步激发服务消费和养老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同时,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的提升,将加速“两新”政策的实施,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的增加,则有助于普惠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支持涉农、小微及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总结
央行此次全面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并增加再贷款额度,体现了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面的精准发力。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额度,央行进一步强化了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信贷投放的支持力度。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激发服务消费和养老市场活力,加速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更多工具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工具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