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中国储能行业迈向市场化竞争新阶段: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

中国储能行业迈向市场化竞争新阶段: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

2025-05-15 00:18:24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低价竞争、投资回报不足等问题也阻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2025年多项政策密集出台,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正从“技术工具”向独立市场主体转变。这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举措不仅推动行业告别粗放扩张模式,更将重塑储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商业模式。

  一、强制配储退出倒逼行业转型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过去八年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长超20倍,截至2024年底累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这一成就主要依赖于新能源项目强制配置储能的政策驱动,但同时也催生了劣质产能与低价竞争乱象。系统价格一度跌破0.3元/Wh,行业平均毛利率降至8%。

  2025年“136号新政”取消强制配储要求后,政策导向明确转向市场化机制:一方面通过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释放储能的灵活调节价值;另一方面在内蒙古、河北等地试点容量补偿机制,其中内蒙古对独立储能放电量按0.35元/千瓦时补偿,河北则设置100元/千瓦时的年度容量电价激励。这些政策调整标志着行业从“政策依赖”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点。

  二、市场化改革引发短期阵痛与产能出清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行业转型阵痛已显现:国内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同比下滑1.5%至5.03GW,表前/用户侧装机量同步下降4.4%和11.6%,这是自规模化发展以来首次出现双降。多家企业项目延期公告显示,市场需求预测调整与盈利模式不明确成为主要阻力。

  行业分析师指出,短期波动将加速淘汰技术落后、成本高昂的产能。数据显示,典型100MW/200MWh储能电站初始投资达4.5亿元,其中电池系统占比超60%。在现行价格体系下,多数项目回报周期仍长达810年,亟需通过市场机制优化收益模式。

  三、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成破局关键

  为应对市场化挑战,头部企业正加速布局技术创新:钠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储能材料研发持续推进;AI算法深度融入储能系统调度,实现充放电策略的智能化决策。某头部企业的“储能+AI”方案可使系统效率提升15%,运维成本降低20%。

  在商业模式层面,独立储能电站需从单一容量租赁转向多场景收益叠加:既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捕捉电价波动红利,又通过调频辅助服务获取稳定收益。部分地区已探索容量市场机制,允许储能企业以备用容量身份获得固定收入,进一步拓宽盈利空间。

  四、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重塑行业格局

  随着20个省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时间表的明确,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目标将加速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释放。政策设计正从“补贴激励”转向“价格信号引导”,峰谷电价差扩大、辅助服务市场规则完善等举措将持续提升储能经济性。

  行业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将形成“头部企业技术主导+中小企业场景深耕”的差异化竞争格局。数据显示,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在2026年实现项目IRR(内部收益率)突破8%,显著高于当前5%的平均水平。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储能产业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市场化改革重构行业生态与价值链条。

  总结来看,政策驱动下的市场化转型正在重塑中国储能行业的底层逻辑。短期阵痛加速了低效产能出清,长期则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电力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储能在能源系统中的“调节中枢”作用将充分显现,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根本性转变。

更多储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储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