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14月,北京市消费品市场呈现总量承压与结构性增长并存态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7.2亿元,同比下降3.7%,其中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分别下降3.7%和4.0%。尽管传统消费领域面临下行压力,但线上零售渠道持续发力,新兴业态与升级类消费需求表现亮眼,为市场注入新动能。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消费品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达4048.8亿元,同比下降3.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2%。同期餐饮收入实现438.4亿元,降幅略高于整体水平至4.0%。两类核心业态的同步收缩反映出当前消费需求仍处于修复阶段。
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网络渠道完成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达1642.9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升至36.6%,较去年同期增加1.7个百分点。其中即时零售业态增速尤为显著,便利店、超市和仓储会员店等实体零售终端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的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2.7%,较一季度扩大1.2个百分点,凸显"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对消费场景创新的支撑作用。
分品类看,金银珠宝类(35.2%)、化妆品类(6.4%)和体育娱乐用品类(8.6%)等时尚娱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达到299.3亿元、94.4亿元和76.4亿元,延续高增长态势。基本生活需求领域同样稳健,粮油食品类以10.4%的增速实现361.7亿元销售额,日用品类增长0.8%至196.1亿元,显示居民必需消费具有较强刚性。
受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7%,达157.2亿元。然而汽车类(13.4%)、通讯器材类(12.8%)及石油制品类(11.9%)等大宗商品呈现两位数下降,合计下拉整体消费增速约0.9个百分点,反映出当前大额耐用品消费需求的收缩压力。
综上所述,北京消费品市场在总量调整中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分化特征。线上零售与升级类商品的增长印证了新兴消费模式的活力,而政策引导下的家电更新等举措也释放出积极信号。随着经济环境逐步回暖及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市场有望通过业态创新和供给优化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潜力。
更多消费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消费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