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22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规范正式面世——由国内三大创新中心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共同制定的《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团体标准在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作为全球首个针对人形机器人的能力评估框架,这一标准填补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空白,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场景应用提供了统一化的语言体系和评价基准。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此次发布的T/CIE 298-2025团体标准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联合上海、浙江两地创新中心及产业链领军企业共同研制。通过整合自动驾驶与工业机器人的分级经验,并结合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交互等方面的独特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维五级”评价体系。该标准的出台不仅为技术研发指明了演进方向,更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向家庭服务、智能制造等场景渗透的进程。
核心框架围绕四大关键维度构建:感知认知(P)衡量机器人的环境理解与数据处理能力;决策学习(D)聚焦自主规划及适应性优化水平;执行表现(E)评估动作精度和动态平衡性能;协作交互(C)则关注多模态人机协同效率。在此基础上,标准将智能化等级划分为L1-L5五级,从基础指令响应逐步过渡到完全自主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
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或自动驾驶系统,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具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为此,分级标准特别强化了对动态环境适应性、多模态交互安全性的要求,并设置了渐进式的能力建设路径。例如L3级已能实现特定场景下的自主导航与简单协作,而达到L5级的机器人则具备在无约束环境中完成全流程任务的能力。这种分阶段的标准设计既为技术研发提供阶梯式目标,也为行业监管和市场准入建立了可量化的参考依据。
总结而言,《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硬件领域迈出了标准化建设的关键一步。通过系统化定义技术能力边界,该标准不仅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更可能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随着分级体系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未来三年内或将催生更多具备高自主性、强适应性的智能服务产品,重塑人类与机器人的协作关系。
更多机器人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机器人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