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夏季用电高峰前夕,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丰储储能电站正通过80个磷酸铁锂电池舱集中充电,为即将到来的电网负荷波动做好准备。这一场景折射出我国电力系统的深刻变革——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4.5亿千瓦(截至2024年底),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已成为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核心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新规,正推动这场涉及万亿级市场的制度性重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力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作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的"隐形守护者",电力辅助服务涵盖调峰、调频、备用等关键功能。在新能源大发时段,火电机组主动压减出力为风电光伏让路;储能电站秒级响应频率波动;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负荷调节——这些场景都离不开电力辅助服务的支撑。随着风光装机占比突破50%,系统惯性下降、调节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以火电为主的补偿机制已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复杂需求。
此前我国16个省份建立调峰市场、15省开展调频交易,但各地价格标准差异显著。例如储能调峰补偿从固定0.3元/千瓦时到阶梯竞价模式不一而足,导致跨区域资源调配困难。新规首次构建全国统一框架,明确市场成员权责划分和费用分摊机制,推动形成"规则同标、数据互通"的市场体系。通过建立标准化交易品种目录,将储能企业、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纳入参与范围,实现电力调节资源的全域优化配置。
新规带来的制度红利正在显现:2024年江苏省级电网成功调用超450万千瓦储能资源,验证了源网荷储协同机制的有效性;南方五省区50万度车网互动电量证明电动汽车可成为灵活调节资源。传统火电企业也在转型中找到新价值——通过深度调峰服务获得市场化补偿,江苏煤电机组平均调峰能力已达5100万千瓦。这些案例表明,市场驱动机制正加速释放各类主体的调节潜力。
"谁受益谁承担"的价格形成原则下,辅助服务费用传导链条更加透明。储能电站运营方表示新规实施后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火电企业通过提供备用容量获得额外收益来源。随着电力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的深度融合,预计2025年新型主体参与规模将突破300亿元。这种市场化转型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更推动着系统调节成本的社会化合理分摊。
在"双高"特征日益显著的能源转型背景下,《规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完善价格形成传导链条,这场改革正在重塑电力系统的安全边界与经济效率。随着新型储能装机持续增长、电动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截至2025年3月),一个更具韧性、更有效率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将成为支撑能源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
更多电力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电力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