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全球玻璃纤维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玻璃纤维制品出口量同比增长8.7%,埃及凭借其低成本优势成为欧洲市场重要供应方。在此背景下,欧盟委员会于6月13日发布公告,正式对原产自中国和埃及的玻璃纤维织物发起首次反补贴日落复审调查,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玻璃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欧盟此次调查源于本地企业对进口产品的持续关注。根据欧盟委员会公告,调查申请方为当地产业代表机构,其主张若取消现行反补贴措施,可能再度导致中国和埃及的低价产品冲击欧洲市场。本次日落复审聚焦2024年1月至12月的倾销行为,并综合评估自2021年以来的产业损害数据。当前全球玻璃纤维产能约65%集中于亚洲地区,其中中国市场占比超过50%,竞争格局对欧盟本土企业构成压力。
追溯至2019年,欧盟已针对中国和埃及的玻璃纤维织物启动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并于2020年正式实施关税制裁。数据显示,反倾销税率为6.4%-37%,反补贴税率则达5.8%-16%不等。此次日落复审恰逢原措施到期之际(反倾销措施将于2025年底到期),欧盟需重新评估补贴行为是否持续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欧盟对同一产品已启动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显示其贸易保护政策的连贯性与针对性。
根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审查框架,本次调查覆盖的产品范围包括所有以玻璃纤维为基材的织物及缝合制品。若复审结果维持现有措施,中国和埃及企业需继续承担高额税费,可能促使部分订单转向其他供应国如印度或土耳其。从产业数据看,2024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同类产品总额约为1.8亿欧元,占欧洲市场份额约35%。此次调查将直接影响供应链成本结构,并可能加速全球玻璃纤维产能布局调整。
尽管面临贸易壁垒,全球玻璃纤维需求仍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400亿美元。中国凭借技术升级和规模化生产优势,在风电叶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扩大。然而,欧盟的复审调查凸显了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与政策干预并存的局面。企业需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或开拓新兴市场以应对潜在风险。
总结
2025年全球玻璃纤维产业呈现需求增长与贸易摩擦交织的特点。欧盟此次反补贴日落复审不仅反映了其保护本土产业的决心,也折射出中国和埃及作为主要出口方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随着调查进程推进,行业参与者需密切关注政策走向,并在技术创新、市场多元化等方面提前布局,以应对未来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全球玻璃产业链的格局演变,将继续受到地缘经济与贸易规则变化的深刻影响。
更多玻璃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玻璃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