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作为全球航运与造船业的重要枢纽,上海市于6月25日公开征求《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意见。该规划明确以船舶与海工装备、航运服务等核心领域为突破点,提出至2035年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量化目标。当前全球船舶制造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上海通过政策引导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正推动船舶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同时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船舶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上海市已形成以船舶设计研发、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布局。规划提出到2030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将突破450亿元,大型LNG运输船本土化率提升至85%以上。这一目标直指当前国内造船业关键环节的"卡脖子"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目前高端船舶设备进口依赖度仍超过60%,而上海通过强化原创技术研发能力,计划在十年内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可控。
规划特别强调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战略地位:到2035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将保持全球首位,港口连通性指数持续领先。为支撑这一目标,规划要求至203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超1800亿元,并新增1-2家国际航运专业机构。当前船舶市场正经历低碳化转型,上海通过推动船舶能效技术升级与数智化港航系统建设,预计可降低船舶运营碳排放强度达35%以上。
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上海市规划建成700亿元级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以及全球领先的航运服务业集群。这一蓝图不仅涵盖传统造船领域,更将深远海开发装备、智能船舶系统等新兴赛道纳入发展范畴。数据显示,当前上海已集聚了全国1/3以上的船舶设计机构,未来通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有望带动长三角地区形成万亿级海洋经济带。
总结:
从现状到远景目标的路径设计中,"船舶"始终是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规划既立足2025年现有基础——如当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又通过分阶段指标明确产业升级方向。至2035年,船舶制造与航运服务的双轮驱动将使上海在全球船舶市场中占据创新策源地和规则制定者的地位,形成技术引领、生态完善的海洋产业新格局。这一规划不仅为本市产业发展指明路径,更为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海洋经济强国提供了先行示范样本。
更多船舶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船舶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