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航运业碳排放新规的全面实施,清洁燃料替代成为行业转型焦点。2025年7月,中国在辽宁大连完成全球首次规模化绿氨船舶燃料加注作业,标志着绿氨这一零碳能源正式进入商用阶段。数据显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凭借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储备和工业基础,正成为全国氢氨产业链的核心区域,预计未来三年内将释放超百万吨级的绿氨产能,为全球航运业提供关键燃料替代方案。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燃料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绿氨作为氢能与氮气合成的清洁能源载体,其生产过程通过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并利用空气分离技术获取氮气进行合成。这一工艺使绿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接近零,成为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理想选择。当前内蒙古已建成国内首个规模化绿氨生产基地,生产的清洁燃料通过陆运直达大连港,成功为5500HP氨动力港口作业船完成加注——该船舶搭载自主研发的双燃料发动机系统,最大可实现91%的氨能替代率,显著降低航运碳排放。
绿氨在航运领域的应用已取得关键进展。此次加注作业所用船舶配备全压式氨燃料储罐及智能供气系统,标志着中国在氨燃料动力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据行业测算,东北地区依托年均超2000亿千瓦时的弃风弃光电力资源,可低成本生产绿氨,并通过港口网络辐射东北亚航运市场。随着发动机效率与安全性持续提升,预计到2030年,全球船舶燃料中绿氨占比将从目前不足1%跃升至8%-12%,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人民币。
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布局上占据先发优势。数据显示,该区域已规划超30个大型绿氢-绿氨生产基地,年产能规划达500万吨以上。随着技术成本下降(电解槽造价较2020年降低40%),绿氨生产成本有望在2027年前降至与传统燃料持平水平,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从投资角度观察,绿氨产业链涉及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设备、合成装置及储运网络建设等环节,预计至2030年将带动超5000亿元直接投资,并衍生出新型船舶改造、港口加注设施升级等关联产业需求。
为推动绿氨燃料商业化进程,中国正加快完善相关法规与技术规范。此次大连港加注作业的成功实施,验证了从生产到运输再到终端使用的全链条可行性。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国际海事组织(IMO)碳排放规则衔接,并建立涵盖安全认证、价格机制及跨境贸易的标准化体系。此外,金融机构对绿氨项目的绿色信贷支持政策也将加速产业链成熟。
2025年作为全球航运业清洁燃料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国通过技术创新与区域资源协同,在绿氨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突破。东北地区凭借可再生能源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正成为国际绿氨供应链的核心环节。随着技术迭代、成本下降及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绿氨不仅将重塑船舶燃料市场格局,更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为重工业脱碳与零碳航运提供兼具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更多燃料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燃料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