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国际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航空领域绿色低碳化进程持续深化。近期于成都举办的“首届可持续航空燃料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技术交流会暨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为行业提供了关键性战略指引。会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能已突破千万吨级规模,中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加速布局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推动航空运输业碳排放强度较2019年下降超30%。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燃料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随着国际民航组织(ICAO)要求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成为核心解决方案。中国首批57家联盟成员涵盖炼化企业、装备制造、科研机构等全链条参与者,其合作模式显示,原料来源多样性(如废弃油脂、农林废弃物等)和生产工艺创新已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当前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SAF需求量达60万吨,但产能缺口仍超50%,供应链效率提升成为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联盟成立后,成员单位聚焦生物炼制、电氢合成等前沿方向展开联合攻关。据行业测算,2023年SAF生产成本较传统航空煤油高出约4-6倍,但通过规模化应用与政策支持,预计到2030年单位成本有望降至可比水平的1.5倍以内。在性能方面,部分国产燃料已实现与现有飞机发动机兼容性验证,单次航班碳减排量可达70%以上。
全球主要经济体正通过税收优惠、采购配额等手段推动SAF应用。欧盟计划2030年将航空燃料中可持续成分占比提升至35%,而中国《绿色民航发展纲要》提出到2025年实现年产量达5万吨的目标。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国内企业开始系统性整合资源,例如通过西北地区生物质原料基地与东部港口运输网络联动,构建区域化供应链体系。同时,跨国合作项目也在加速落地,如中法联合开发的微藻制燃料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
会议释放出航空燃料产业与传统能源、新能源领域深度融合的新信号。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超过60%的SAF产能来自炼油企业改造项目,而风电制氢耦合合成燃料(e-fuel)技术路线正吸引电力行业巨头跨界投资。中国联盟成员中,既有中石化等化石能源龙头推动装置改造,也有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探索电解水制氢与碳捕获的协同路径,这种交叉创新显著降低了产业进入门槛。
综上所述,在全球航空燃料产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联盟的成立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强化技术攻关方向、优化政策支持体系,预计到2035年我国SAF产能将突破千万吨级规模,不仅满足本土市场增长需求,更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迭代加速,燃料产业的绿色转型将成为推动全球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更多燃料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燃料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