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理财市场加速向权益领域延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有超过40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得A类投资者资格参与IPO网下申购,累计获配新股总市值达1.3亿元,较2023年增长超8倍。这一数据折射出理财产业在权益市场布局的显著深化,也预示着未来三年“固收+”产品创新与市场化竞争将呈现新态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理财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宁银理财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其混合类产品已参与3个IPO项目申购。在广东建科IPO中,两只理财产品各获配6557股,对应金额4.30万元;天富龙项目则通过三只产品以25.14元/股价格成功入围,单只产品最高获配1526股;汉桑科技项目也实现两只产品同步获配2443股。这些案例表明,理财子公司正从传统固收领域向权益投资场景延伸,构建“低波动+收益增强”组合策略。
政策层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修订后明确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优先配售范围,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显著门槛。据行业观察,理财子公司需完成网下投资者注册、系统对接等复杂流程,且面临新股定价能力不足的挑战。以宁银理财为例,其当前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仅约3%,远低于公募基金平均水平,这折射出投研团队建设滞后于业务拓展速度的问题。
市场分析显示,2024年已有17家理财子公司设立权益投资专岗,较上年增长65%。随着“固收+打新”混合产品规模突破千亿级,客户结构呈现显著变化——风险偏好中等的投资者占比提升至38%,较2022年扩大12个百分点。专家指出,未来三年理财产业将形成三重发展趋势:一是建立券商合作生态以强化新股估值能力;二是开发“债券+打新”动态配置模型降低净值波动;三是通过数字化运营实现客户风险画像精准匹配。
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正通过参与IPO网下申购加速权益市场布局。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行业需同步推进投研体系升级、产品创新和客群培育。预计到2026年,具备直接打新资格的理财子公司将覆盖85%头部机构,带动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突破万亿量级,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
更多理财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理财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