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球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运营数量达7艘,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突破30%,模块化建造技术使海洋工程效率提升30%。在海洋能源开发加速的背景下,中国海工装备产业正以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优势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海洋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智造驱动深蓝经济:惠生清能如何改写海洋能源开发规则
2025年8月,在刚果(布)近海海域即将部署的"Nguya FLNG"项目标志着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的重大突破。这座年产24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海上超级工厂,不仅实现了单体储罐技术国际垄断的突破,更以超过90%的模块化率刷新行业纪录。作为全球唯一独立总包交付FLNG项目的中国企业,惠生清能正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推动中国海工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跃升。
在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领域,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凭借灵活部署优势成为关键设施。目前全球14艘运营及在建的FLNG中,惠生清能承建数量占比21%,以单船建造成本较国际水平低40%的竞争优势,打破传统海工巨头垄断格局。其独创的模块化集成技术将建造周期缩短30%,核心装备国产化率超60%,形成从研发到运维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中国企业在FLNG领域的技术突围体现在多个维度:自主研发的SPB储罐抗晃动冲击能力提升40%,成功替代传统薄膜舱技术;模块化建造工艺实现陆地预制与海上总装分离,误差控制精度达±5毫米;数字孪生系统提前模拟12万种海洋工况,确保装置在极端海况下的稳定运行。这些创新使单吨产能投资成本降至500-800美元,较国际平均水平降低30%以上。
惠生清能通过整合国内3000余家供应链企业形成"中国海工舰队",带动阀门、管材、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出海。在马来西亚云顶集团120万吨FLNG项目中,国产特种钢材占比达75%,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使建造效率提升40%。这种协同模式不仅缩短交付周期,更推动中国海工标准走向国际——截至2025年6月,已有18项关键技术通过API等国际认证。
面对全球天然气供需缺口预计在2035-2045年达万亿立方米的机遇,中国企业的战略部署已全面展开。惠生清能正推进15MW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研发,其新一代FLNG方案集成碳捕集系统,单装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吨。根据企业规划,到2030年将形成年产4艘FLNG、6套海上风电基础的产能规模,支撑全球20-30座新增FLNG需求。
在2025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目标指引下,惠生清能正构建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启东基地建成亚洲最大SPB储罐生产线;上海研发中心突破低温绝热材料国产化瓶颈;海上运维数字平台实现全球项目实时监控。这种全链条能力使企业成功中标阿根廷深海气田开发项目,并推动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浮式LNG接收站项目落地。
中国方案定义海洋产业新范式
从南通启东基地的巨型储罐到刚果(布)海域的超级工厂,中国海工装备企业正以技术突破重塑全球能源地图。通过整合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和强化标准输出,中国企业不仅实现了单个产品的超越,更构建起涵盖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工程总包的完整产业生态。在2030年全球深海油气开发投资预计达850亿美元的背景下,中国智造正以海洋为媒,在蓝色经济赛道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数据截至2025年6月)
更多海洋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海洋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