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空经济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背景下,2024年中国民航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低空领域开放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省市结合地方特色探索空域管理创新。绍兴作为浙江省11个“先飞区”试点城市之一,在政策支持下率先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通过整合机场周边产业资源、优化空域使用效率,构建起涵盖制造、物流、文旅等多场景的立体化发展生态。据行业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绍兴凭借先发优势正加速抢占这一万亿级赛道。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机场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依托国家关于通用机场建设及空域管理改革的政策红利,绍兴越城区以266亿元投资规模打造低空经济配套产业园,目前已落地18个产业链项目。通过引入纵横股份等头部企业,当地加速形成无人机研发、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完整闭环。例如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填补“绍兴造”技术空白,其生产所需的复合材料、电机电控系统均来自本地传统制造业转型企业,实现产业协同与空域资源的双重优化。
相较于拥有民航或军用机场的城市,绍兴越城区凭借“零机场管制”的独特条件,在空域管理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内90%面积属于适飞区,全年超300天可开展常态化飞行作业。这一天然优势吸引了AS700载人飞艇等创新项目落地,并支撑起低空物流、文旅观光等多元化场景——如开通长三角首条城际低空公交航线,单日最大客流突破200人次。数据显示,该区域无人机年飞行架次已超4000次,验证了非机场区域发展低空经济的可行性。
面对城市低空环境复杂的气象扰动和动态障碍物挑战,绍兴联合科研力量研发“物理AI”低空管理平台,通过实时感知系统实现飞行器轨迹追踪与风险预警。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民航局关于《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指南》的要求,更在2024年越城区发布的全国首个区县级“三网规划”(航路、基建、飞服)中得以制度化落地。未来计划以县域为单元建立低空综合指挥体系,推动全市域数据互联与跨区域协同管理。
绍兴的实践表明,在机场政策及环境及机场行业资讯深度融合下,低空经济已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通过整合传统制造业转型资源、利用无机场区域的独特空域条件,并借助数字化技术筑牢安全防线,该市不仅实现了产业链的快速集聚,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城市能级跃升路径。随着2025年更多国家级空域开放政策落地,绍兴经验将为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样本。
更多机场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机场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