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8月28日,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当日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以低开高走态势收涨超2%,跟踪该指数的ETF产品同步创下上市以来新高。这一表现背后,既是政策红利释放与技术突破共振的结果,也折射出我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及竞争中的战略级推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从顶层设计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文件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提出实施6大重点行动——涵盖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与全球合作,并要求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建设。这一政策组合拳不仅强化了技术攻关方向,更通过统筹协调机制确保产业落地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文件特别强调“党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凸显人工智能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从芯片适配到模型优化、再到应用场景拓展,政策引导下的协同创新生态正在加速成型。
市场数据显示,国内AI产业正经历从“模型能力竞赛”向“产业价值落地”的关键转折。一方面,国产大模型持续突破,例如某头部企业近期发布的V3.1版本在代码理解和多任务执行上实现显著提升,并通过硬件适配优化形成“模型+芯片+应用”协同范式;另一方面,港股AI应用场景商业化进程明显提速,互联网公司财报已验证AI投入的回报转化能力。
分析显示,海内外市场共振效应正推动中国AI生态进入快速迭代周期。技术突破与商业场景的双向驱动下,人工智能竞争已从单纯算法比拼转向全产业链效率优化,具备垂直领域深耕能力和硬件协同优势的企业有望率先占据高地。
8月28日创业板AI指数及ETF产品的表现印证了市场对产业趋势的乐观预期。当日指数盘中涨幅超2%,ETF产品连续多日刷新上市新高,反映出资金对政策落地成效和技术商业化提速的认可。
从长期视角看,“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生态重构与全球竞争力重塑的过程。在政策强力推动、技术持续突破和应用加速落地的三重共振下,人工智能产业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叙事之一。未来竞争中,垂直场景深度布局、硬件协同能力及商业化兑现效率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标。
展望
2025年是我国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年份。政策红利与市场动能的叠加效应下,产业格局正经历重构:技术端突破加速商业闭环形成,资本端则通过ETF等工具强化资源配置效率。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把握指数化投资机会的同时,需重点关注具备产业链协同能力、场景落地潜力的企业——这不仅是当前市场的焦点,更是未来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核心支撑。
更多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人工智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