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今年暑运期间(7-8月),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预计达1.5亿人次,创历史新高。统计显示,10岁及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银发群体出游人数同比增长显著,推动"家庭游+银发游"成为市场新增长极。值得关注的是,约600万人首次乘坐飞机出行,主要客群集中于学生、儿童及老年群体,折射出旅游基础设施普及与普惠性提升带来的结构性机遇。
高温天气催生"清凉经济"爆发式增长。威海、黔东南等10个平均气温低于30℃的目的地入选暑期热门避暑地,其中大理白族自治州、大连等地旅游订单量实现双位数增长。户外探险类项目表现尤为突出:江西抚州大觉山漂流同比增4倍,贵州高过河"刺激漂"成交额涨40%。数据显示,露营、徒步等自然探索类产品搜索量同比增长超100%,预示生态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领域存在巨大投资空间。
文化IP对旅游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ChinaJoy等大型展会期间,场馆周边酒店预订量激增8倍;"村超""苏超"等体育赛事带动贵州黔东南州、江苏等地旅游增速突破20%。影视作品衍生效应同样显著,《浪浪山小妖怪》推动山西古建景点搜索量暴涨380%,新疆那拉提景区因剧集取景热度攀升68%。古镇旅游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浙江濮院、广东赤坎等通过特色活动实现订单翻倍增长,验证了文化赋能型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暑期数据显示,游客对"小团游""私家团"的需求急剧升温。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跨省"一家一团"产品数量同比增长70%,营收增幅达53%;私人定制旅游客单价提升25%,西北、云南等目的地占比超40%。高端化趋势下,欧洲私人定制线路均价突破3.6万元,东南亚海岛游与周边微度假则分别满足不同客群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二三线城市如防城港、雅安等地旅游人次增长24%,反映出下沉市场蕴含的开发潜力。
更多旅游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旅游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