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民航业延续复苏态势,运输规模再创新高。在国有航司与民营航司的差异化表现中,行业竞争格局持续演变:三大国有航空公司虽亏损收窄但仍未扭亏,而四家民营航司则全部实现盈利,其中春秋航空以显著优势蝉联内地最赚钱航司。与此同时,民航客运市场呈现“旺丁不旺财”的结构性矛盾——客流量增长与票价下滑并存,“内卷式”竞争对行业盈利能力形成持续压力。本文通过数据解读,剖析中国民航业上半年发展特征及未来挑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民航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根据民航局最新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783.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7亿人次、货邮运输量478.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4%、6%和14.6%,整体恢复并超过疫情前水平。国际航线表现尤为突出:旅客运输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4.7%,成为行业规模扩张的核心驱动力。
航班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民航客运航班总量达275.6万班次,日均超1.5万班次;客座率升至84.1%,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较疫情前(2019年)高出0.8个百分点,反映需求端持续回暖。
在七家A股上市航司中,三家国有航空公司(国航、东航、南航)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07.6亿元、668.22亿元和863亿元,同比增幅1.56%-4.09%,但归母净利润仍为负值:国航亏损18.06亿元,东航14.31亿元,南航15.33亿元。相比之下,民营航司表现强劲——春秋航空以营收103亿元、净利11.69亿元蝉联行业盈利榜首;吉祥航空净利润达5.1亿元;华夏航空净利润同比暴涨858.9%至2.51亿元;重整后的海航控股亦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0.57亿元。
国际航线扩张成关键变量:春秋航空通过日本市场布局抢占先机,其日本航线运力较2019年增长77.7%,支撑其成为唯一盈利超10亿的航司;国航、东航等则在远程航线(如欧洲、中亚)加码投入,但国际线客公里收益同比微降。
尽管行业规模增长显著,但“内卷式”竞争导致航空公司面临收益压力。2025年上半年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749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7.8%;主要航司客运业务单位收益普遍下滑:春秋航空客公里收益同比下降4.2%,国航、东航国内航线客公里收益分别下降6.2%-7.9%,国际航线亦同步承压。
运力过剩与结构失衡凸显:三大航机队规模持续扩张(如南航达943架,国航934架),窄体机在商务干线占比提升——例如京沪航线超半数航班现窄体执飞,挤压高端舱位溢价空间。与此同时,国际航线成为运力消化主战场:东航国际ASK同比增长24.38%,南航、国航亦加速恢复远程网络。
当前中国民航业面临结构性矛盾:需求侧增长放缓叠加供给侧过度竞争,导致票价下行压力持续。行业亟需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1. 优化运力结构:减少同质化航线供给,推动干支协同与区域航空网络完善;
2. 创新产品服务:探索高端商务、主题旅游等差异化市场,提升非航收入占比;
3. 强化监管引导:借鉴国际经验,通过政策工具抑制恶性价格竞争,促进供需平衡。
2025年上半年中国民航业呈现“规模扩张与盈利承压并存”的复杂态势。民营航司凭借灵活运营和精准市场定位占据优势,而国有航司在国际化布局中仍需应对收益下滑挑战。未来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唯有通过结构性改革、产品创新及差异化战略,才能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民航新生态。
更多民航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民航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