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专家意见:小心品牌消费日益扩大,财富流入国外

专家意见:小心品牌消费日益扩大,财富流入国外

2011-01-01 11:16:00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张松涛、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叶兴庆、国家发改委新闻办公室主任文步高、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科研部主任史育龙及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贾华强等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品牌消费正在使我国凭借制造行业积累的财富快速流失,国内品牌发力崛起已刻不容缓。

    “当前,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品牌消费时代已经到来。然而,通过老百姓对国外品牌的消费,我国的财富正在向其品牌的所属国转移。在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要警惕品牌消费中的财富转移。”这是3月29日北京召开的国家品牌战略高峰论坛发出的最强音。

  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在论坛上表示,恒源祥对品牌消费价值转移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将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刻。

  是焦点也是盲区

  刘瑞旗在论坛上首先提出了关于品牌消费价值转移的呼吁。他举例说道,2004年,LV(路易·威登)在上海恒隆广场创造了日销售额260万元的奇迹,此纪录很快又被该品牌在杭州大厦的日销售额超过300万元打破。我国一些质量优良、做工精细的品牌皮包标价仅几百元,消费者在购买时总是左思右想,却对标价上万元的路易·威登皮包趋之若鹜。是什么使路易·威登拥有如此傲人的销售业绩?是品牌。当产品质量已没有太大区别时,产生价值区分的就是品牌的文化和软实力。

  当中国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消费品牌时,说明消费已由基本的生理需求转向了情感和品牌需求。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20年内,中国老百姓在品牌消费上的支出将超出1万亿美元。刘瑞旗说,在日化、手机、汽车等相当多的消费领域,国外品牌举目皆是。在这背后,我们忽视的是通过对国外品牌的消费,我们急速增长的财富正悄悄回流国外品牌的所属国。

  通过品牌消费实现财富转移将是下一阶段全球财富再分配的一大途径。专家们指出,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蚕食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使其成为可无限复制的资源,已是当务之急。

  改善品牌成长环境

  尽管中国的品牌建设已经得到了众多国家的重视与认同,但是中国品牌成长的环境却不容乐观。

  目前,无形资产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在中国,很难凭借无形资产的魅力打动银行,品牌资产的间接融资功能尚未实现。现有的金融体制的缺陷,以及中国品牌本身的不稳定性,使得银行很难对企业有足够的信心,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整个无形资产态度冷漠。

  同时,中国对知识产权还须进一步重视。当我们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入市场经济体制,不少法律法规的建立是依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要求做的,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胜过发展。因而,处在成长期的中国企业受益不多。我们的市场制度决定了它更加支持物质性的发展,而非商标资产的发展,这种支持缺乏后力。

  另一个让人忧虑的问题是,中国企业的传播成本正在不断上升,缺乏国际话语权使得中国企业很难塑造自己的形象。而中国品牌传播缺少文化张力的软肋,也减弱了其对他国消费者的影响力。虽然法国浪漫制造、德国经典制造、意大利艺术制造、美国休闲制造举世公认,成为这些国家品牌吸附世界财富的文化磁场,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人文色彩的亲情伦理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让我们没有理由在争取全球财富向中国品牌转移方面无所作为。


  把握品牌崛起时机

  有数据显示,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速度越来越快,所需时间已从30年、10年缩短到5年。中国正处于经济升级、产业升级、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关键历史时期,很多领域都蕴涵着建立品牌帝国的战略性机遇。

  专家指出,品牌既有地域属性,又有国家属性。因此,MadeinChina(中国制造)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国家品牌形象的一部分,当某种产品的质量受到外国消费者质疑时,就会在所有中国品牌中产生连锁效应,令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进程遭遇坎坷。

  刘瑞旗进一步说道,每一轮财富转移都伴随着一批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行业的衰落,在以品牌为载体的财富转移潮流中,如果我们能把握时机,提高中国品牌的文化魅力和美誉度,就能真正增加品牌附加值,逐渐摆脱通过对能源和环境无节制地索取维持经济增长的局面。

更多品牌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品牌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品牌热门推荐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