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全国碳市场进入“备战冲刺期” 配额分配有望10月启动

全国碳市场进入“备战冲刺期” 配额分配有望10月启动

2016-01-01 09:10:48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经过多年准备,全国碳市场将于明年启动运行,相关制度安排探讨也随之成为“碳圈”的热点。早在2016年1月,发改委就已正式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了统一部署,要求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显然,2016年已成为碳市场从“试点”走向“全国”的关键年度。

  全国统一碳市场已进入启动前的“备战冲刺期”。《经济参考报》记者从9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2016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论坛上了解到,经过前期摸家底和能力建设,碳排放配额分配工作有望在10月启动,并在明年上半年完成。在2020年之前的初期运行阶段结束之后,将会降低门槛扩容,并征收碳税,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启动碳税的前期准备工作。

碳

  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批准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据了解,截至2015年12月,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共纳入企事业单位2000多家,年发放配额总量约12亿吨,累计成交量逾4800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额超14亿元,市场价格在12至130元/吨二氧化碳间波动。

  “整个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是优秀的,但是目前成交量在萎缩,价格也从每吨60元下降到20元左右,有偿竞拍也没那么积极。”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坦言,背后的问题首先是碳核查太松,供过于求。同时,交易平台直接和控排企业挂钩博弈,中间缺少缓冲环节。此外,政府干预太多。

  以市场化手段促进减排目标达成的全国碳市场建设被寄予厚望。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中国明确提出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企业,门槛在年标煤消耗量1万吨以上。据透露,新能源汽车的配额也将被纳入碳市场的管理。

  “从2014年到今年年底,是全国碳市场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和配套的细则、技术标准制定,组织历史数据的报送核查,初始配额分配的方案研究以及地方开展相应的能力建设,目前全国已有九个碳交易中心。”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介绍说。

  按照目前的思路,全国碳市场采用两级分工的模式,也就是中央层面确定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法,省一级层面管具体分配、履约监管,除了新能源汽车以外,各省对免费配额的分配保留一定权利。目前配额免费分配采用基准线和历史的强度下降法两种方法,主要以现货为主。

  据透露,经过前期摸家底和能力建设,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将启动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工作,到2017年的一季度或者二季度即可完成,启动运行。

  2020年以后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二阶段,即完善和拓展阶段,扩大参与企业范围和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纳管范围扩大到八大行业之外,门槛降低到年消费标准煤5000吨。同时我们正在跟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启动碳税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意味着没有加入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也要征收碳税。”蒋兆理透露,希望到2020年以后免费配额分配都采用基准线法,而且期货交易的品种也进入碳市场。

  目前,国内各试点的碳价约15至30元/吨。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300元/吨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如果以当前七个试点地区的碳价平均标准来测算,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可能会达到12亿到80亿元。如果考虑碳期货进入碳市场,规模将放大到600亿到4000亿元。

  随着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加速,碳金融市场亦将迎来多重利好。前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促进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有序发展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探索研究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更多相关行业碳行业资讯请查阅由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碳锰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

更多碳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碳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