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的取消,推动了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具备了世界缝制设备生产和销售中心的实力,2020年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累计营业收入154.73亿元,以下是缝纫机行业分析。
我国缝制机械行业起步较早,早在1890年,便从美国引进了第一台缝纫机。新中国成立后,缝制机械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21世纪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缝纫机产量在中国。
缝纫机行业分析指出,经过“八五”、“九五”期间的调整,我国缝纫机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以上海、西安、广东、天津、江苏和浙江为中心的生产基地和以“上工”、“标准”、“蝴蝶”、“飞跃”等著名商标为代表的一批名牌产品。
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了西部地区服务工业的发展。国家恢复对服装和缝制设备行业出口实行全额退税,鼓励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加上国家加大了打击走私的力度,克服了“水货”对国产缝制设备的冲击,拉动了需求。
巴西、东盟、印度为主要出口市场。2020年浙江省对巴西出口工业缝纫机22.7万台,同比增加10.1%;对东盟出口19.3万台,增加55.6%;对印度出口17.9万台,增加23.6%。以上三大市场合计占同期全省工业缝纫机出口的46.7%。此外,对伊朗出口6.8万台,减少29.8%;对阿根廷出口4.1万台,增加90.8%。
截止2020年,缝制机械行业百余家主要整机企业共生产工业缝纫机432.17万台,同比增长32.47%,约占全行业总产量的62%。其中,行业主导性产品电脑平缝机产量达到186.2万台,同比增长65.35%,掀开下游行业设备升级换代高潮;自动模板机产量突破3万台,同比增长超过60%;多头电脑刺绣机产量2.02万台,同比增长30.38%,高速、加装特种装置的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快增长。
从产业链来看,缝制机械行业的上游主要是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和生铁等原材料供应商;中流是专用的国产缝纫机械设备;纺织服装业是最重要的下游产业。缝纫机行业分析指出,箱包、皮革、玩具等细分行业也属于缝制机械产品的主要下游客户。
从产品的结构来看,缝制机械产品包括工业缝纫机、家用缝纫机和缝制前后的设备。2019年,缝制机械行业共生产各类家用和工业用缝制设备997万台(不含缝制前后),同比下降13.3%。其中工业缝纫机产量697台,占69.91%,家用缝纫机产量300万台,占30.09%。
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缝纫机生产中心和生产大国,但却不是强国,自动化程度低,功能单一,可靠性不高等都是我们生产的工业缝纫机一些严重不足。对于高档缝纫机长期以来只能依赖进口,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都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以上便是缝纫机行业分析所有内容了。
更多缝纫机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缝纫机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