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硅片制造大国,2017年我刚硅片产量约为188亿片,折合产量为87.6GW,同比增长39%,约占全球硅片产量的83% ,其中单晶硅片产量约为60亿片。那么硅棒发展现状会是怎么样的呢?请听笔者给您娓娓道来。
通过对硅棒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得知碳硅棒指的是作用主要是耐火耐高温材料,做高温发热的元件。另外由于硅元素是地壳中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对太阳能电池这样注定要进入大规模市场(mass market)的产品而言,储量的优势也是硅成为光伏主要材料的原因之一。
据硅业分会统计,2016年前8个月我国工业硅产量共计12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9%。目前,新疆是工业硅产量最大的地区,前8个月产量为44.2万吨,同比增长60%以上,占到了国内总产量的36.2%。云南企业开工期晚于往年,但在当地政策的扶持下,云南前8个月产量较2015年同期增加近6万吨,达到28.1万吨。四川地区企业生产相对稳定,产量同比小幅增长4.9%至19.2万吨。
据统计,前8个月,新疆、云南、四川三大工业硅主产区其产量为91.5万吨,同比增长34.4%,并占总产量的市场份额从63.1%提升至75%。其中新疆和云南又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地区,新疆地区产量增加是基于之前新建项目产能释放,而云南地区则是地方政府出台鼓励政策,电价下调,成本下降,竞争力提升,使得云南地区产量创新高。但是,贵州、甘肃等其他区域其产量则出现明显的减少。从2016年前8个月的产量数据可以看出,区域之间竞争凸显,特别是云南和新疆的区域竞争明显。
2016 年, 全球多晶硅产量为 37 万吨, 中国多晶硅产量 19.5 万吨, 占比仅为 52.70%。 2017 年前三季度国内多晶硅产量约为 17 万吨,同比增长 17%。 预计到 2017 年底,国内多晶硅产能将达到 27万吨, 但仍有 40%硅料需求需要进口产能填充,进口替代空间仍大。
硅料需求量居高不下,但自给率仅为 56.82%,仍有进口替代空间。 2017 年前三季度硅料需求持续放量,硅料价格稳中有升,相关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全球太阳能产业最上游端的硅料有 80%以上在中国加工为硅片,随着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国内硅料需求将保持增长。但我国硅料产量仅占全球产量的 50%左右,国产多晶硅无法满足下游需要,硅料进口需求持续较高。
通过对硅棒市场现状分析,2016 年我国硅料进口量约 14.10 万吨,同比增长 8.55%,其中,从韩国、德国、美国分别进口 7.00 万吨、 3.57 万吨、 0.56 万吨,占比分别为49.7%、25.3%、 4.0%。 2017 年前三季度多晶硅进口量为 11.34 万吨, 每月进口量均超过 1 万吨,月均进口量为 1.26 万吨,最高达到 1.6 万吨。
我们预计全球 2017、 2018、 2019 年新增装机 100GW、 110GW、 120GW,中国组件占比 80%,组件生产企业的平均单瓦硅耗量约4.9g/W, 2017 年我国硅料市场需求量约为 43.5 万吨,考虑金刚线替代硅耗量下降至4.5-5.0g/W,则 2017/2018/2019 年硅料需求量最低为 39 万/44 万/49 万吨,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通过对硅棒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得知长期来看,各国制定太阳能光伏行业政策均以促使行业内各投资主体获得正常投资回报率、推动行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但短期内,各国补贴政策变动会造成市场安装量的波动,并对光伏行业中各企业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只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具备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才能取得持续发展。以上便是笔者对硅棒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了。
更多硅棒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硅棒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