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海水淡化逐渐成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关键途径。超滤 - 反渗透作为主流的海水淡化技术,其工程投资、成本及效益的影响因素备受关注。深入探究这些因素,对于推动海水淡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5-2030年中国海水淡化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反渗透膜在外部压力作用下,打破水溶液正常渗透方式,使低分子区域部分分子在压力大于渗透压时,透过反渗透膜向高分子区域渗透,以此达成海水淡化、净化或浓缩分离的目的。在海水处理流程中,首先添加次氯酸钠杀菌剂、聚合剂等,去除水中微生物、悬浮物、胶体和有机物;接着加入酸碱调节 pH 值,利用还原剂去除余氯,添加阻垢剂防止膜内结垢;随后海水经增压泵和高压泵升压,进入海水淡化反渗透膜设备,产出的产品水依据用途进入不同后期设备。这一工艺为海水淡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径。
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划分有两种方式,按投资组成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贷款利息、流动资金;按建设内容可分为取水工程、厂站工程、输水管线等。通过对广东、江苏、山东、河北四个不同地区超滤 - 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案例分析,发现投资受多种因素影响。
工程规模:从实例数据来看,随着工程规模增大,厂站投资经济指标(吨水投资额)下降,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呈现明显规模效应,更利于实现产业规模发展。
工程地质:不同地质条件影响厂站和管线工程的地基、桩基选取及基坑支护方式,进而影响投资总额。如不同项目地基处理和基坑支护费用差异明显,经济指标和厂站投资占比也各不相同。
工艺流程:地理位置和海域影响进水、出水水质标准,从而决定预处理工艺、浓水及污泥处理工艺,对工程投资产生影响。各项目采用的预处理和污泥处理工艺不同,对应的投资也有较大差别。
建设标准(设备选型):考虑海水对工程及设备运行的影响,多数海水淡化工程主要高压泵及超滤 - 反渗透性能包采用进口或合资品牌,成套设备吨水指标约 7000 - 9000 万元。随着设备国产化率提高,部分项目国产设备比率超 90%,成套设备吨水指标可控制在 5000 - 7000 万元。
征地拆迁:征地拆迁直接影响土地成本,费用较高,在建设投资阶段不容忽视。
其他因素:取水方式、输水及产品水管线距离和敷设方式等,虽本文主要分析厂站投资,但在编制整体工程投资时也需重视。
因此,控制投资需在项目方案阶段确定合理工程规模,选取合适工程所在地,在设计阶段确定合适工艺流程和建设标准。
超滤 - 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制水成本除包含一般给水工程的动力费、药剂费、职工薪酬等,还需考虑超滤、反渗透设备元件消耗费,且水资源费一般不计入成本。从实例年制水成本数据可知,在经营成本中,动力费是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超滤、反渗透设备元件消耗费、药剂费及职工薪酬;对于年总成本,固定资产折旧也占重要比例。
为降低成本,应选用低能耗、设备利用率高、投资性价比高的设备,在保证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基础上,降低投资及制水成本,还可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比例降低财务费用支出。
超滤 - 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项目单位制水总成本超 10 元 /t,单位制水经营成本超 5 元 /t,远高于常规自来水厂。若按普通自来水售水价格出售,工程投资收益率无法满足可行性要求,需依靠副产品销售提升效益。
在四个案例中,除一个项目外,其他三个项目通过配置配套产业,利用副产品销售显著提高工程效益。如部分项目通过冷却水输送、提溴制盐等方式,大幅提升投资收益率。每生产 1m³ 淡水副产 1 - 2m³ 浓缩海水,若合理利用,可形成庞大产业链,带来良好综合经济效益。
提升效益需结合当地产业和特色,配套副产品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结合补贴政策和投融资模式,引入多方资本合作,实现共赢。
超滤 - 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的工程投资和成本受工程规模、选址、建设标准等多种因素影响,且这些因素相互制约。当前该工程运行成本高,单纯依靠淡水销售难以实现良好收益。为推动海水淡化行业发展,在2025年及未来,需严格控制工程投资,从选址、规模规划、设备选型等方面入手,避免不必要投资;降低运行成本,选用高效设备,争取政策支持;挖掘工程效益,通过发展配套产业、利用副产品销售提升整体收益。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策略,才能实现海水淡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
更多海水淡化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海水淡化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