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的特点是品种多、掺量小,占混凝土成本比重约 3.5%,却在混凝土改性中起到重要作用,使用不同品种的外加剂,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下面进行减水剂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减水剂行业分析表示,近二十多年来,在建筑工业中相继出现了泵送混凝土、喷混凝土、真空吸水混凝土等新的施工工艺,混凝土的供应由现场搅拌模式逐渐向以商品混凝土供应为主的集中搅拌模式转变,同时这些转变也对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意义上不采用外加剂的混凝土已不能满足现代施工工艺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混凝土外加剂已经成为现代混凝土中除水泥、砂、石、水之外不可或缺的第五大组成部分。
外加剂分为合成减水剂、膨胀剂、引气剂、速凝剂、缓凝剂,其中合成减水剂又包括木质素类、高效、高性能减水剂,分别是一至三代的减水剂。 数据显示,2018国内混凝土外加剂市场销售量640.09亿元,行业盈利毛利润率10.83%,到2019年我国混凝土外加剂市场销售量达614.88亿元,行业毛利润14.26%。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成本压力逐渐退出市场。由于外加剂行业普遍存在垫资现象,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渠道有限,资金成本压力大,很难做大规模;而上市公司则具有很大的融资优势,可以快速实现产能和市场的快速扩张。
基建自2019年以来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速,而房地产经历了2014、2015年的去库存调整后,新开工房屋增速出现回升,2018年新开工增速达17.2%。整体而言,行业下游行业增长都较为稳定,不会出现大幅的下滑风险。减水剂行业预计也将保持平稳增长,更多的是存量市场博弈。
我国现有外加剂生产企业已超过2000家,其中具有合成减水剂生产能力的企业350多家,合成聚羧酸系减水剂生产的企业 100 多家,通过铁道部认证、具备高速铁路供货资质的企业数量更少。目前,行业集中度较低,CR10<20%,而企业规模较小,通过购买母液复配或 OEM 方式,产品直销给终端客户的企业众多,占据了大部分终端市场。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水泥企业向混凝土业务的延伸,其对混凝土外加剂的产品种类、应用性能和品质稳定性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仅靠单一的营销能力和单一品种进行销售的复配企业将逐渐失去竞争能力,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在产品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领先的企业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以上便是减水剂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的所有内容了。
更多减水剂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减水剂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