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各地紛紛搶抓歷史機遇,積極布局低空經濟產業。在這一背景下,技術創新成為推動低空經濟新基建的核心動力。通過構建智能化、數位化的低空管理與服務體系,低空經濟不僅為區域發展注入新活力,也為城市治理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全新路徑。以下從多個維度探討低空經濟新基建的實踐與價值。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基建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青島市在低空經濟領域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重點建設城陽低空試飛試驗場,推動無人駕駛航空器試飛、檢驗檢測等平台研發。為實現這一目標,青島依託先進技術,打造了「數智低空大腦」低空運行服務管理平台。該平台整合超300顆衛星數據,結合超算並行計算能力,為空域設計和航道規劃提供精準支持。同時,通過低空目標探測雷達系統,實現對各類低空目標的有效監測與識別。這一平台不僅提升了低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還吸引了低空飛行器製造、低空物流等相關企業聚集,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湖州市南潯區聚焦低空政務巡檢與全域治理,建設了城市低空「巡護」網和「防禦」網,並打造了數智低空大腦「管控」平台。該方案以無人機為智能載體,結合AI算法,實現低空政務巡查「一網統飛」,為水利、交通、文旅等部門提供高效巡檢服務。項目建成後,將實現全區政務無人機的統一調度與指揮,統籌全區「低空+城市治理」場景應用需求。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也為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福州市在低空經濟領域率先開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布局低空全產業鏈。為應對安全監管與空域管理調度等挑戰,福州打造了北斗高分高性能數據服務平台和低空交通管理子系統。通過各級平台互聯互通,實現空域協同管理和通航飛行態勢監視,構建「點—線—面」一體化管理網絡。這一系統在低空政務巡檢、低空物流等場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政府提供了精準、高效的巡檢服務,助力低空經濟安全高效發展。
南寧市依託政策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了以無人機、通用航空為核心的低空經濟業務體系。通過建設低空飛行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南寧打造了低空空域管理與服務運營體系,切實保障低空飛行安全。這一項目不僅吸引了低空經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南寧,還構建了運營可持續、服務可觸達、應用可擴展的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生態,為區域低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低空經濟新基建的實踐中,技術底座與場景創新成為雙輪驅動。通過「雲—邊—端」一體化設計,低空服務支持城市級監管平台與企業級應用的分層部署。在場景拓展方面,低空經濟已在監管、物流、文旅、應急等賽道實現成熟的可定製、可複製解決方案。基於數字地球十圈層數據及天基衛星的數據供給能力,低空場景下的綜合性服務平台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了一站式低空底座服務解決方案。
低空經濟新基建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通過智能化、數位化的管理與服務體系,為區域發展注入新活力。從青島的智能化統一時空管理,到湖州的全域治理與城市巡檢,再到福州的全流程一站式管理,以及南寧的低空創新生態,低空經濟正在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未來,隨著低空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低空經濟新基建將為城市治理、產業升級和區域協同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助力打造低空經濟的「試驗田」與「示範區」。
伴隨著5G商用加快,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海量數據將被挖掘,數據資源雲化推動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產業升級,IDC產業格局正在改變。下面進行新基建行業數據統計分析。
新基建行業分析表示,相比傳統的基建,「新基建」是立足於高新科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
新基建裡面包含的如5G、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一直是近兩年市場發展的熱點,國家和企業都在大力推進。此次中央明確將數據中心囊括進新基建中,皆因雲計算、5G、產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的迅速發展,對數據中心的需求或將顯著提高。
而今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居家隔離帶來的在線需求使得眾多網際網路應用宕機,「伺服器」「帶寬」「擴容」成為熱門詞彙,也讓企業認識到了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近期,阿里巴巴旗下遠程協作軟體釘釘為了應對在線辦公和在線上課的雙重流量高峰,已連續在阿里雲擴容10萬多台雲伺服器。
隨著5G商業化進程加速,流量持續增長,雲計算和邊緣計算需求增加,將產生大量數據中心建設需求。其中,第三方IDC企業因具備數據中心資源壁壘、資金壁壘及豐富的運維經驗和服務能力備受機構看好。
機構表示,受到線上服務需求以及企業上雲的影響,國內IDC行業建設在需求與政策的雙重推動下,正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數據中心作為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又具備類基建屬性,加快數據中心發展既是未來5G應用的物理基礎,同時也具備房地產的投資拉動作用。
長期來看,無論從全國經濟發展還是區域經濟建設,都要求開展大規模的新基建。在全國經濟的層面上,中國經濟將呈現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趨勢,5G、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即將來到「大創新時代」的風口,對5G、數據中心、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廣闊需求也應運而生。
在區域經濟的層面上,國家致力於建設多個城市群,推進城鎮化進程。催生了對交通、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 施的需求,並拓寬新型基礎設施的應用范以上便是新基建行業數據統計分析的所有內容了。
猴年伊始,多項穩增長、促投資政策措施出爐。業內人士認為,投資增速回升是穩增長的主要動力,未來助推投資增長的政策力度有望加大。2016年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健,財政政策力度將加大,專項建設基金投放、地方債務置換與新增規模將顯著增加,PPP項目將加速推進,預計2016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維持在15%以上。
穩增長、促投資的政策措施頻出。2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印發《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從加強貨幣信貸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等六個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工業轉型升級、降本增效的政策措施。2月17日,財政部發布財政資金注資政府投資基金支持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合理運用政府投資基金聚焦支持重點產業,公共財政運用政府投資基金方式支持產業,限定於具有一定競爭性、存在市場失靈、外溢性明顯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
發改委投資司司長許昆林近日表示,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投資實際上是一個最佳的結合點,要理直氣壯地抓投資。發改委近期明確了推進三大戰略的著力點,部署了今年擴大有效投資的六大措施,在一季度計劃安排專項建設基金4000億元,後續還將按季度繼續安排專項建設基金,以發揮投資穩增長的關鍵作用。按照發改委的要求,專項建設基金需支持「看得准、有回報、不新增過剩產能、不重複建設、不產生擠出效應」的重點領域項目。此前,住建部與國家開發銀行已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手,加大政策性金融機構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持力度。
在基建投資方面,1月發改委公布的審批核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達21個,總投資額541億元,其中水利建設和能源項目占比較高。從2015年以來發改委的項目審批情況來看,除「鐵公基」外,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生態環保、清潔能源項目也成為重點。
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17日介紹,截至2015年底,11大類重大工程包已累計完成投資50564億元,已開工48個專項、326個項目。
從各省、區、市已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各地正在積極發力基建投資。河北、福建、寧夏、新疆等地均提出了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的具體任務和目標。北京、青海、雲南等地明確了建設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規劃。部分省份出台了針對穩增長的專項措施。雲南省近日出台《關於穩增長開好局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有效擴大社會投資、加強城市基礎設施投入、鼓勵企業擴銷促產等22條政策措施。安徽省下發《關於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的意見》,提出30條穩增長措施。
中金公司認為,預計2016年基建投資的力度不減。如果將一季度的專項建設基金規模簡單年化,全年總額將達到1.6萬億元。從1月銀行信貸超預期投放以及近期的政策動向來看,2016年財政寬鬆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專項建設基金投放、地方債務置換與新增規模將顯著增加,PPP項目將加速推進。預計2016年基建訂單將好於2015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維持在15%以上。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1月金融數據顯示,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5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穩增長政策提振了信貸需求,加上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各類項目的推進實施將進一步帶動融資尤其是中長期信貸的需求。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2016年積極財政政策將在穩增長中發揮更大的逆周期托底作用,穩住市場預期,降低實際總體稅負,有效盤活財政資金存量,加快國債及政策性銀行債發行,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為調動更多資源和槓桿創造空間。
他認為,積極財政政策體現在多個方面:減稅力度進一步加大,應針對稅負較重的製造業普遍性減稅;繼續增加財政支出,增支重點除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外,還應包括地下管廊、海綿城市等新基建、節能減排、智能製造等領域;財政赤字率有望進一步擴大,今年赤字率可提高至3%左右;發揮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加大對需要國家扶持的產業和企業的支持;應採取一攬子措施,切實降低企業成本。
2025年,隨著AI技術的快速疊代和巨頭企業資本開支的收縮,算力基建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調整。此前,多家公司相繼終止了數億元的算力租賃合同,揭示了行業供需失衡的現狀。IDC(網際網路數據中心)上市公司,如萬國數據和潤澤科技,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無人敢率先停下擴張腳步,頭部企業負債率大多突破了65%的警戒線。近期,交易所對IDC行業REITs(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審慎審查,也反映出監管層對企業底層資產質量與行業增長預期的關注。業內警示,若算力卡資源短缺與需求疲軟持續疊加,IDC行業可能面臨「灰犀牛」式系統性風險。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化解高槓桿危機、提升資產質量,成為決定上市公司能否穿越周期的關鍵。
算力基建市場現狀分析提到全球市場正經歷算力發展範式轉變。以微軟為例,這家AI領域的領軍企業兼OpenAI的主要投資方,此前曾規劃投入800億美元建設AI數據中心。但最新動態顯示,該公司正在終止部分數據中心租約並縮減AI預算。據投行報告,微軟已開始撤銷在美國多個數據中心的租賃協議。高盛最新研究報告揭示了更廣泛的市場趨勢:自今年1月DeepSeek發布以來,其「能源+AI」主題投資組合持續走弱,反映出市場對AI基礎設施板塊正在進行系統性價值重估。值得注意的是,原預計2026年底出現的全球數據中心產能高峰,現已提前至2025年;2024~2027年間,供需關係將逐步改善,但數據中心平均利用率仍將維持在歷史均值之上。這一轉變標誌著海外算力市場進入理性調整期,傳統的高算力、大帶寬、高能耗發展模式正被「資源效率優先」的新範式所替代。
《2025-2030年中國基建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國算力規模已達246EFLOPS,智能算力同比增長超65%,各行業算力應用項目超過1.3萬個。但與此同時,智算中心實際運營狀況堪憂:平均機櫃利用率僅20%~30%,部分企業級中心甚至低至10%。當前市場格局亦呈現明顯分化:頭部網際網路企業、資金充足的AI公司及行業龍頭多自建算力設施,而其他企業主要依賴第三方算力租賃。在此輪變化中,算力租賃板塊最先感受到寒意。2023年,眾多與AI無關的上市公司紛紛跨界布局算力租賃。但到2024年底,情況急轉直下,多家企業終止了數億元的大單。去年10月,由於GPU伺服器未能按期供貨,飛利信終止了近11億元的算力租賃服務合同。同年11月,蓮花控股披露,終止6.93億元的GPU伺服器採購合同。錦雞股份也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終止了一筆約9.22億元的算力服務合同。在利用率低迷、租賃價格下行的市場環境下,多數智算中心年收入難以覆蓋半數運營成本,若要取得投資回報更是未見曙光。近期,有關智算中心項目審批被叫停的消息開始在業內流傳。
在行業整體面臨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數據中心相關上市公司的風險變數逐漸凸顯,一隻潛在的「灰犀牛」正隱現於市場之中。作為國內最大第三方IDC服務商,截至2024年年末,萬國數據負債率達到67.86%。與之相近,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潤澤科技負債率為66.02%。上述高負債現象並非個案,而是數據中心行業的典型特徵。重資產屬性導致企業依賴債務融資擴張,但項目回報周期長,短期償債壓力與長期現金流生成能力嚴重失衡。以潤澤科技為例,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流動負債達到42.33億元,但貨幣資金卻不足30億元。一旦再融資受阻,可能引發流動性危機。為緩解債務壓力,企業轉向基礎設施公募REITs,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但近期交易所對萬國數據、潤澤科技REITs項目的反饋意見,透露出監管層對數據中心行業高增長預期的審慎態度。4月11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發布了對萬國數據、潤澤科技REITs的受理反饋意見。記者注意到,兩個項目都被要求補充披露重要終端客戶的基本情況、業務發展對項目現金流及運營穩定性的影響等;核查運營支出和收入,要求對比同行業可比項目分析支出合理性,說明收入相關情況及影響是否消除。在項目估值方面,兩所均關注要求企業結合行業實際增長情況和項目自身特點評估增長率取值合理性,並關注資本性支出預測,要求企業說明預測期內資本性支出情況、與歷史水平及運營年限的匹配度等。從監管反饋內容來看,交易所對IDC行業REITs項目的審查重點聚焦於底層資產的真實質量與可持續性。在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這種穿透式監管要求凸顯出對項目抗風險能力的嚴格把關。此外,行業需求端也陷入價格戰泥潭。運營商雲和公有雲廠商通過捆綁服務低價競爭,第三方IDC公司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去年上半年,多家IDC公司毛利率出現下滑。
算力板塊的高增長敘事正在退潮,但並非終結。短期看,市場需消化過剩產能,IDC企業面臨殘酷洗牌;長期看,理性回調將促使行業走向更健康的供需平衡。但能否穿越周期,取決於企業能否在財務穩健性與技術前瞻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未來,算力基建行業有望進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多地將開展算力資源大摸底,這場由政府有關部門主導的統籌行動,正在劍指數據中心盲目擴建的亂象。相關部門此舉旨在從更高層面統籌規劃,避免各地盲目重複建設。在業內人士看來,監管的最新動作,一定程度折射出行業面臨的供需失衡、資源錯配等結構性問題。下一步,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有望進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當前,諸多地區存在投資力度過大、資源分配失衡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房屋建設與機房建設出現過剩情況,而非算力資源本身過剩。已建成的大量機房,如果無法獲取必要的算力卡資源去吸引客戶,那麼將處於閒置狀態。關於IDC行業增長是否會出現逆轉趨勢,業內有兩方面觀點:其一,就現有客戶與業務而言,行業形勢或許不會發生根本性逆轉。鑑於客戶與現有服務提供商之間已形成較強的黏性,且客戶自身存在持續的業務需求,因此,他們不會輕易更換服務提供商。其二,業界對於算力過剩的擔憂並未因此消散。關鍵因素在於算力卡資源的獲取受限,特別是英偉達的相關產品。儘管當前市場存在閹割版的算力卡(如H20系列),但這些產品仍受到供應限制,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正如某液冷行業負責人所言:「未來的贏家,不是擁有最多機櫃的公司,而是能用最低成本提供最高效算力的服務商。」
總結
2025年,算力基建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調整。全球和國內市場均顯現降溫跡象,行業面臨供需失衡、資源錯配等結構性問題。數據中心相關上市公司面臨高槓桿危機,監管層對企業底層資產質量與行業增長預期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未來,算力基建行業有望進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市場需消化過剩產能,企業需在財務穩健性與技術前瞻性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