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银耳,作为一种备受瞩目的食用菌,富含多糖、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主要活性成分银耳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氧化等。然而,银耳多糖较高的分子量和黏度限制了其应用。在2025年,银耳行业技术聚焦于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其中筛选高产银耳多糖酶菌株成为关键方向。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高效的银耳多糖酶,有望通过酶降解法降低银耳多糖分子量,提升其生物活性和应用范围。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银耳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从山东省某银耳种植基地获取不同腐烂程度的银耳样本,旨在分离以银耳多糖为唯一碳源的菌株。经过一系列操作,成功分离出 40 株此类微生物菌株。通过黏度分析法评估,仅有 10 株菌株的降解率超过 20%,其中菌株 Y3522 和 Y3521 表现突出,降解率分别达 74.3% 和 66.0%。进一步采用 3,5 - 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复筛,发现菌株 Y3522 的酶活力最高,达到 284.1 U/mL,是酶活最低菌株的 5.1 倍。
对菌株 Y3522 进行形态学观察,其在含 1%(M/V)银耳多糖的选择性固体培养基上呈现典型芽胞杆菌属形态特征。通过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与 NCBI 数据库比对,确定该菌株为属间芽胞杆菌(Mesobacillus),命名为 Mesobacillus sp. Y3522。
研究评估了 7 种单一碳源及复合碳源对属间芽胞杆菌 Y3522 发酵产银耳多糖酶的影响。结果显示,以银耳多糖作为唯一碳源时,酶活力达到峰值 286.5 U/mL,相较于其他碳源处理组提高了 1.23 - 2.03 倍。当银耳多糖浓度提升至 8.0 g/L 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 310.0 U/mL,菌体生物量(OD600)为 1.62。超过此浓度阈值,酶活力和菌体生长均受抑制。
在氮源优化实验中,评估了 8 类氮源的作用。该菌株对氮源类型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有机氮源培养基中的生物量(OD600 > 1)及酶活显著高于无机氮源组(OD600 < 0.5,酶活 < 80 U/mL)。以酪蛋白胨为单一氮源时酶活达到峰值,比大豆蛋白胨组提高 24.6%。当酪蛋白胨浓度达 25.0 g/L 时酶活最高,为 336.7 U/mL,较初始条件提升 10.8%。
探究了 4 类无机离子的影响。在 6 种磷酸盐中,K₂HPO₄展现出最优的促进效应,酶活达到 250.2 U/mL。浓度梯度实验表明,7.0 g/L 的 K₂HPO₄为最适浓度。低浓度 NaCl(2.0 g/L)可提升酶活至 278.9 U/mL,而浓度过高则抑制菌体生长与酶活。Mg²⁺对银耳多糖酶的产生有一定促进作用,当 MgSO₄・7H₂O 浓度为 1.0 g/L 时酶活达峰值 286.3 U/mL。
选择银耳多糖(A)、酪蛋白胨(B)、K₂HPO₄(C)为主要影响因素,以银耳多糖酶活力(Y)为响应值,设计 3 因素 3 水平的响应面试验。经过二次多项回归拟合,得到回归方程预测模型。模型 F 值差异极显著,决定系数 R² 和调整决定系数 R²adj 表明模型拟合效果好,信噪比高,可用于分析和预测菌株 Y3522 产酶情况。
分析显示,方程一次项中 A、B 对银耳多糖酶活影响显著,C 影响不显著。交互项中 AC 的 P 值小于 0.05,交互作用显著。利用软件分析得到最佳浓度,即银耳多糖 8.07 g/L、酪蛋白胨 25.47 g/L、K₂HPO₄ 7.11 g/L,此条件下酶活力预测值为 369.5 U/mL。实验验证结果为 375.6 U/mL,与预测相近,说明模型可靠,相比优化前酶活提高了 31.12%。
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考察温度、培养基初始 pH、接种量、转速和发酵时间对属间芽胞杆菌 Y3522 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产酶温度为 35℃,此时酶活为 387.8 U/mL;最适初始 pH 为 7.5,酶活可达 412.4 U/mL;接种量为 3% 时,发酵液的 OD600 和酶活力均达到最高,为 397.6 U/mL;最适转速为 250 r/min,酶活为 398.9 U/mL。在最适条件下,菌株在发酵 4 h 后进入生长对数期,18 h 时酶活达到最大,为 458.1 U/mL,相比优化前提高了 60.1%,发酵时间超过 24 h 后酶活力下降。
研究属间芽胞杆菌 Y3522 来源的银耳多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发现其最适反应 pH 为 7.5,在 pH 7.0 和 pH 8.0 时酶活力也较高。当 pH 过高或过低时,酶活力显著下降。温度适应性实验表明,该酶在 25 - 45℃范围内保持 200 U/mL 以上的催化活性,最适温度为 35℃,在 40℃仍保持 78.0% 的相对活力。
将酶液添加至 0.5%(W/V)、初始分子量约 3000 kD 的银耳多糖溶液中进行酶解实验。结果显示,接入比例较低时,酶解后主要成分分子量仍较高;当比例达到 20% 后,酶解液中主要成分分子量降至 50 kD 以下。对 10%(V/V)酶液添加量的酶解过程动态监测发现,酶解 30 min 后,银耳多糖分子量由 3000 kD 骤降至 922 kD,降解率达 69.3%,并在 60、90、120 min 时分别降至 308、85 和 18 kD,之后分子量不再显著变化。酶解后银耳多糖分子量降低且更加集中,GPC 图谱显示有两个峰,分别对应分子量约为 18 kD(75.8%)与 3 kD(24.2%)。
在2025年的银耳行业技术研究中,成功从腐烂银耳样本中分离出高产银耳多糖酶的菌株 Y3522,并鉴定为属间芽胞杆菌。通过优化发酵培养基和条件,确定了最佳发酵参数,使菌株酶活相比优化前提高了 60.1%。该菌株来源的银耳多糖酶具有特定的最适反应条件,且能高效降解银耳多糖,在制备银耳低聚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一研究成果为银耳多糖酶的微生物发酵生产以及银耳低聚糖制备新工艺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支撑,有望推动银耳行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拓展。
更多银耳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银耳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