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食品行业分析报告 >> 2025年冬枣行业分析:增加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

2025年冬枣行业分析:增加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

2025-03-19 13:31:44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冬枣作为我国特色鲜食枣品种,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优良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冬枣产业发展迅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沾化冬枣产量2.75亿kg,产业总产值37.1亿元;2022年大荔冬枣年产量50万t,年产值突破65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0%以上;2022年,临猗县鲜枣年产量3.0亿kg,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2%,成为当地第二大农业产业。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冬枣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标准化建设成为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提升产业竞争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一、冬枣产业标准化现状剖析

  (一)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奠定产业基础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冬枣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冬枣产业现行国家标准有4项,行业标准有2项。这些标准涵盖了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和质量分级等方面。例如,在产品质量方面,有3项国家标准对冬枣的品质进行规范,其中2项为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中,1项涉及生产技术,1项用于冬枣质量分级。从实施日期看,多数标准在2020年之前实施,仅有《大棚冬枣养护管理技术规程》在2020年之后实施。该标准对大棚冬枣养护管理进行规范,提升了设施栽培冬枣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种植户收益。

  (二)地方标准:因地制宜促发展

  现行有效的冬枣产业地方标准共28项,主要集中在陕西、山东、河北等地。陕西省大荔县是中国冬枣第一县,截至2024年7月,种植面积达42万亩,制定的标准涵盖产地环境、种苗繁育、栽培管理、采后处理等各个环节。2019年实施的“冬枣绿色生产标准综合体”,对冬枣绿色生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山东省滨州市是沾化冬枣主产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实施多项产业标准。河北省沧州市作为黄骅冬枣主产地,也制定了相关标准。地方标准中,涉及生产技术的标准最多,达19项,但其他环节标准数量较少。

  (三)团体标准:灵活创新补短板

  目前,冬枣产业现行有效的团体标准有28项,主要分布在山东、新疆、山西等地。滨州市沾化区沾化冬枣协会制定的标准最多,达10项,涵盖冬枣生产全过程;滨州市林学会制定的5项标准,主要聚焦冬枣栽培生产技术。团体标准标龄较短,均在2020年之后实施,能及时反映行业新技术、新需求,对冬枣产业标准化发展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

  二、冬枣产业标准化体系现存问题审视

  (一)标准体系结构失衡,有待优化完善

  现有冬枣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存在缺陷。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较少,无法覆盖全产业链。地方标准中,生产技术标准占比过高,种质资源保存、产品加工等环节标准缺失。团体标准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环节的标准空白,但总体技术内容仍不全面。从产业链环节来看,产中标准数量最多,占标准总数的68%,产前和产后标准数量较少,分别仅占6%和26%。各环节标准发布不均衡,部分生产环节缺乏关键标准,制约了冬枣产业全链条标准化发展。

  (二)部分标准滞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部分冬枣产业标准实施时间较长,亟待更新。按照国家标准管理要求,标龄在3-5年的标准需重新审核,超过10年的标准需重新修订。经统计,标龄在5年以上的标准占总体标准数量的1/3以上,其中部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标龄超过10年。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老旧标准无法有效规范生产环节,也不能及时纳入新技术、新产品,难以满足市场对冬枣品质和多样化产品的需求。即便标龄在5年内的标准,也需根据实施反馈及时更新,形成良性循环。

  (三)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不足,影响产业提升

  地理标志产品对冬枣产业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但目前冬枣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数量较少。虽然大荔冬枣、永和冬枣等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但部分产品缺乏明确技术标准。已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仅有3项,与“三品一标”发展理念存在差距,不利于冬枣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三、完善冬枣产业标准化体系的策略建议

  (一)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产业化进程

  构建冬枣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加工、储运包装等各个环节。该体系分为技术基础标准、产前技术标准、产中技术标准和产后技术标准三个层次。在产前,加强基地营建、设施设备、资源保存等标准建设;产后,完善质量检测、加工贮藏、产值调查评估等标准。通过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绿色优质冬枣产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冬枣产业全链条标准化,实现从注重产中向注重产前和产后的转变,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标准修订更新,促进科技创新应用

  建立冬枣产业标准定期复审机制,根据实施情况和市场需求,及时废止、修订不符合要求的标准。引入AI智能审校技术,提高标准制修订效率和质量。高校、科研机构和种植基地加强冬枣优良品种选育,推广设施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标准制定机构利用新技术成果完善标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推动冬枣全产业链标准化进程。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制定推荐性标准,促进标准的应用实施和改进。

  (三)增加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提升产业质量

  冬枣行业分析指出,政府组织制定冬枣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根据不同产地冬枣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为冬枣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避免标准重复制定,及时修订、废止交叉重复标准,提高冬枣产业技术标准质量,促进冬枣品质提升、产品升级和经济效益增加。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冬枣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部分标准滞后、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标准修订更新、增加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等措施,能够有效完善冬枣产业标准化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冬枣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还能推动冬枣产业朝着标准化、高质量方向发展,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强大动力,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让冬枣产业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更多冬枣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冬枣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