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光伏产业经历了快速扩张与激烈竞争,但随着市场供需失衡,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中,仅有一家实现微薄盈利,其余均陷入亏损。与此同时,企业纷纷通过减员、提升智能化水平等方式应对低谷期。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反映了行业的短期困境,也预示着未来光伏产业在产能布局和技术升级上的新方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光伏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4年,多家头部光伏企业交出的年报显示,业绩普遍下滑。其中,仅一家企业实现不到1亿元的盈利,其余三家均出现亏损。面对经营压力,企业纷纷采取减员措施。截至2024年末,这些企业的在职员工人数较2023年末显著下降,减员幅度最高达到50%,最低也超过25%。生产一线员工、部分技术人员以及业绩不佳的销售人员成为主要减员对象。
产能利用率偏低是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光伏企业的组件产能利用率普遍在30%到50%之间,少数企业能达到70%到80%。以一家头部企业为例,其2024年的组件产能利用率为67.66%,较2023年的88.16%大幅下降。另一家企业则因行业供需失衡,主动采取策略性限产,导致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的72.20%降至2024年的53.50%。
过去几年,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扩张。从2019年到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从98.6GW增长至588GW。然而,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超需求增长,导致阶段性结构性过剩。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约为600GW,而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均超过1100GW,供需失衡问题尤为突出。
这种供需矛盾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2022年和2023年市场行情较好,企业纷纷大规模扩产,但2024年市场环境恶化,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企业不得不通过减员和限产来应对。
在应对供需失衡的同时,光伏产业也加速推进智能化转型。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取代人工操作。例如,部分企业已实现“黑灯工厂”模式,生产线可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动运行。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
智能化转型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组件人均产出率的提升。2024年,我国光伏组件工厂的人均产出率提升至约5.6MW/(人·年),较往年有显著增长。随着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30年,人均产出率有望达到7.1MW/(人·年)。这意味着生产同样数量的组件,所需员工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总结
2024年,光伏产业在供需失衡、业绩承压的双重挑战下,通过减员、限产和智能化转型等方式积极应对。虽然短期内行业面临困境,但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未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控制提供了新的可能。展望未来,光伏产业将在产能优化和技术升级中寻找新的增长点,逐步走出低谷,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多光伏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光伏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