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业行业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正朝着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根据相关数据,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二十一连丰”,但同时,农业领域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挑战。《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47%的氮污染和67%的碳排放污染源自农业,这表明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经营模式和推广数字技术,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农业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2022年间,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多数省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一趋势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通过精准施肥、智能监控等手段,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和碳排放。具体而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并通过提升农业绿色技术效率,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提升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要素配置效率,从而提升农业绿色技术效率。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提高农业绿色技术效率。
农业行业发展方向分析提到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升网络信息服务水平,降低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这不仅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还优化了资源配置,进一步助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带动城乡市场对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破城乡市场分割的困境,加速推进城乡市场对接进程,使得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信息,灵活调整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倒逼农业生产者积极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研究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当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于某一阈值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有限;而当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跨越这一阈值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这表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是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效能的关键。
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胡焕庸线”东南侧与西北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这主要归因于该地区信息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基础较好。
环境规制强度:在环境规制力度强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这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者利用数字基础设施实现绿色转型。
市场化水平:在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更为明显,这归因于这些地区信息流通环境更好,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总结
2025年,农业行业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正朝着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经营模式和推广数字技术,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效果受到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显著影响,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是充分发挥其效能的关键。此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区域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配套政策,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全面实现。
更多农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农业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