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中成药行业分析报告 >> 2025年白术产业布局分析:产区不断转移提升发展路径

2025年白术产业布局分析:产区不断转移提升发展路径

2025-06-03 17:20:26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白术作为我国传统补益类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产业发展历经数百年变迁,产区不断转移,产量与价格受市场供需、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不同产地的白术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深入了解白术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推动其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白术产业布局分析:产区不断转移提升发展路径

  一、白术产区发展历程: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之路

  (一)古代产区:野生资源与引种种植并存

  魏晋南北朝以前,白术与苍术统称 “术”,至魏晋始有区分,宋代正式分为两药。当时,白术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浙江和皖南地区,如宋代《本草图经》记载白术生于浙江杭州、绍兴及安徽潜山、宣城等地。明代开始,白术出现人工种植,浙江一带成为主要种植区,随后逐渐引种至江西、湖南等地。古代以浙江于潜产的白术质量最佳,深受历代医家推崇,浙江也因此成为白术的道地产区。

  (二)20世纪50年代 - 90年代:产区范围扩大与格局调整

  20世纪50年代前,浙江是我国白术的主要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 - 90%。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白术种植面积逐渐缩小,至20世纪80年代,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 30%。与此同时,湖南、安徽等地白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国种植县多达 200 多个。90年代,钱塘江、长江下游山地平原地区虽具备中药生产的市场优势,但人均耕地少,药材种植业竞争压力大,浙江白术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3。

  (三)21 世纪以来:新产区崛起与格局重塑

  2000 年后,受重茬种植等因素影响,白术产区发生明显变化。2002 年,安徽发展成为全国白术第一大产区;2006 年后,安徽亳州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60% 以上,保持领先地位。2014 年,安徽亳州仍是最大产区,年产量达 5000t,河南等地也发展成为主产地。至 2020 年,全国白术种植面积超过 20 万亩,河南成为新的主产区,浙江种植规模逐年萎缩,仅占全国总规模的 7% 左右。

  (四)主产区发展分析:各有特点与挑战

  浙江作为传统道地产区,因经济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白术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安徽亳州凭借中药材市场优势,曾成为最大产区,但受重茬等因素影响,产区逐渐缩减;湖南、江西产区凭借优良种源和成熟技术,在改革开放初期快速发展,但近年来发展放缓;湖北产区在地方政府引导下,“咸丰白术” 产业发展良好,带动周边地区种植规模扩大;河北主要种植 1 年生小白术和改良白术,是全国最大的白术种苗产区;河南借助安徽亳州的带动,迅速崛起成为白术第一大产区。

  二、白术产量变化:周期性波动与增长趋势并存

  (一)1978 - 2020 年产量整体变化:四次起落与缓慢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白术生产经历 4 次较大起落,一般 4 或 5 年起落 1 次,近 10 年为 1 个起落周期,4 次生产高峰分别出现在 1978 年、1986 年、1996 年和 2020 年。1986 年种植面积达 12108.8 hm²,产量达 19338.8t,为历史同期最高。尽管种植面积有起伏,但总的来看,平均亩产呈缓慢上升趋势。

  (二)不同阶段产量变化:政策、市场与技术的影响

  1978 - 1983 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施,中药行业统购统销,市场调节滞后,新产区种植技术不成熟,导致产量波动较大。1984 - 1993 年,经济运行机制转变,药材自由购销,白术需求量增加,种植面积扩大,但随后因市场供需变化,部分产区减产。1994 - 2005 年,各地调整种植结构,白术产量再次经历周期变化,同时市场上形成多个白术品系。2006 - 2020 年,随着白术在食疗和保健品领域的开发应用,产业持续发展,种植面积逐年递增,2020 年虽受洪涝灾害影响亩产量下降,但总产量依然可观。

  三、白术价格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剧烈波动

  1990 - 2005 年,白术市场价格约为 15 元 /kg,2005 年后平均价格为 23 元 /kg。价格波动频繁,1990 - 1991 年因库存滞销价格降至 4.6 - 6.5 元 /kg;1994 - 1996 年因供应不足价格逼近 30 元 /kg;2007 - 2008 年受非典影响及产地减产,价格最高达 40 元 /kg;2015 - 2016 年主产区夏涝灾害导致 2017 年产新前价格高达 30 元 /kg;2018 - 2020 年随着产能恢复,价格回落,2020 年最低到 14 元 /kg。

  四、不同产地白术质量差异:性状与成分的多重不同

  (一)药材性状差异:产地影响外观特征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白术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不同产地的白术在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白术商品呈拳状团块形,质量以个大、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质坚实、有油室、无空心者为佳。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白术根茎的木质部宽、树皮宽、木皮比、导管密度、油室直径和油室密度等参数存在显著差异,浙江临安于潜、湖南邵阳邵东和江西宜春铜鼓产的白术根茎油室密度较大。

  (二)指标性成分差异:产地决定成分含量

  不同产地白术中白术内酯 Ⅰ、白术内酯 Ⅱ、白术内酯 Ⅲ 等指标性成分含量不同。相关检测显示,这些成分含量在不同产地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差异,且白术多糖、还原糖、水溶性糖等成分含量也因产地而异。然而,现有的质量评价方法难以控制白术成分指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质量评价和控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白术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存在问题: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白术道地产区及传统产区受经济发展和重茬因素影响,种植面积减少,优质白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产销关系不协调,生产宏观调控不力,市场信息滞后,价格波动大;不同产区白术质量参差不齐,种质退化、加工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农药残留、二氧化硫超标现象突出,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二)解决对策:推动产业升级的路径

  产区应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选育抗病害、抗重茬的优良品种,建设种子种苗基地;改进种植方式,规范种植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规范加工流程,提升白术药材品质;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定性定量测定;推进种植基地与企业融合发展,建设示范基地,搭建信息平台,实现科学有序种植。

  综上所述,白术产业历经数百年发展,产区不断变迁,产量和价格呈周期性波动,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差异。当前,白术产业面临着道地产区萎缩、产销不协调、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过推动技术升级、品质提升、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和促进产业融合等对策,有望突破发展困境,实现白术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满足市场对优质白术的需求,推动中医药产业的繁荣。

更多白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白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