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球航空领域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据国际民航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1.5万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民用无人机制造国,正通过政策创新与产业集聚推动航空产业变革。在安徽合肥,一场以飞行汽车为核心的低空经济革命已初见成效——这里聚集了近200家核心企业,2024年新签约项目协议投资达123亿元,预计形成年产值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为全球航空产业链重构提供中国样本。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航空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通过系统性布局,合肥将低空经济与现有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整机制造为牵引,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核心部件生产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2024年落地的21个重点项目中,包括某知名高校团队主导的智能飞行汽车产业总部建设,其第三代产品已突破飞控系统与新能源动力技术瓶颈,计划于2026年实现年产600台的量产目标。
合肥企业聚焦"超轻型"飞行器细分领域,在安全标准制定上取得突破。某领军企业在研产品符合民航规章要求,时速控制在100公里以内,精准定位低空文娱与极限运动场景应用。通过整合智能驾驶、新能源电池等核心技术,相关企业累计获得85项国内外专利授权,形成覆盖"预研-开发-测试"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关键技术自主化率达92%。
合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项决定,在空域管理、适航认证等方面建立规范框架。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联动文旅、交通等领域场景资源,帮助企业在飞行器"飞起来"前打通融资与市场通道。典型案例显示,某项目曾因投资机构决策迟疑面临资金断裂风险,当地部门通过对接研学客户形成短期现金流,并促成与文旅头部企业签约合作,最终获得后续意向融资。
从2024年获批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运营合格证,到建设电池能源、飞控系统等三大研究院,合肥正构建"研发-适航-生产-应用"的闭环生态。祥源花世界等文旅项目采购飞行器用于空中游览,某航空科技公司合作签约推动产品落地山岳景区,这些实践验证了"基地研发+长三角配套+全球销售"模式的有效性。截至2025年6月,合肥低空经济企业已拓展出13类应用场景,占全国主流场景类型的78%。
总结来看,合肥通过政策护航、资本赋能和场景创新的组合策略,在航空器制造与应用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其经验表明:当技术创新深度耦合市场需求,并依托成熟产业基础构建生态网络时,低空经济不仅能重塑交通形态,更将催生万亿级新质生产力。随着2026年量产节点临近,合肥模式正在为全球航空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更多航空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航空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