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的张家口市,盐碱耕地治理正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通过系统性技术研发、多元化产业布局和科学化生态修复,这座塞外山城成功将53.18万亩盐碱地转化为稳产高质的粮仓,并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提升的技术路径。2024年底已完成改造4.17万亩盐碱耕地,预计至2025年累计治理面积突破7万亩,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盐碱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面对盐碱化程度差异显著的土壤条件,张家口市构建了“耐盐碱作物筛选—品种选育—技术集成”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通过建立张北县和阳原县两个核心实验基地,累计试验280余个耐盐碱作物品种,成功筛选出藜麦、燕麦等52个适种种类,并自主培育出“冀藜3号”“坝莜1号”等高产抗逆新品种。目前全市盐碱耕地已实现良种全覆盖,其中沽源县凭借华北最大藜麦生产基地的建设,占全国市场份额近六分之一。
针对不同盐渍化程度,张家口创新提出分级治理策略:在轻度至中度盐碱区推广灌溉压碱、覆膜穴播和农牧轮作技术;对重度盐碱地块则采用暗管排盐、设施栽培等工程措施。例如,在怀安县通过客土置换与营养基质改良结合,培育出耐盐碱玲珑圣女果产业;尚义县则试点盐碱经济林种植,有效恢复林草生态功能。截至2024年底,上述技术累计改造盐碱耕地4.17万亩,2025年计划再提升3万亩,形成“一区一策”的精准治理网络。
在“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原则指导下,张家口构建了多业态并行的盐碱产业体系:张北县修复盐渍化草原恢复生态功能;怀来县发展“挖塘降水—以渔治碱”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蔚县与阳原县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贡米、杂粮等特色产品进入京津沪高端市场。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资源,12家农业企业带动227个经营主体参与产业链延伸,使盐碱地综合产值提升超40%。
张家口市的实践表明,盐碱地治理需以技术突破为先导、产业布局为核心、生态效益为基础。通过良种推广、分区改良和多元开发,53.18万亩曾被视为“不毛之地”的盐碱耕地已实现从低效用地到高值农业基地的转型。未来,随着暗管排盐等新技术的深化应用以及产业链条的持续延伸,盐碱地将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极与生态修复示范区,为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提供可推广的技术范式与产业路径参考。(数据截至2025年7月)
更多盐碱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盐碱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