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消费升级和供应链变革驱动下,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呈现加速整合态势。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突破5300亿元,京津冀地区凭借区位优势成为全国冷链网络的核心枢纽节点。近日在京召开的京津冀冷链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释放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信号,为破解行业发展瓶颈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冷链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自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冷链物流体系已实现从产地到消费端的全面贯通。天津依托港口枢纽优势建成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北京在智慧仓储技术研发方面保持领先,河北则通过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园区强化产业承接能力。统计显示,2024年京津冀冷链冷库库容总量达865万吨,较上年增长18%,其中天津生态城中心渔港作为国家级示范项目,其智慧冷链系统已实现全流程温控数据可视化管理。
数据显示,2024年天津口岸进口肉类冷链货物同比增长27%,依托"提前申报""绿色通道"等通关便利化措施,生鲜农产品平均查验时长压缩至3.2小时。行业代表企业透露,通过区域协同的冷链物流网络,京津冀地区食品加工企业的配送效率提升超35%。在跨境贸易领域,三地正推动建立统一的冷链货物检验标准与电子通行凭证系统,预计到2026年可实现主要品类冷链产品通关时效再提速20%。
最新统计表明,京津冀地区配备智能温控设备的冷库占比已达71%,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在本次大会上发布的协同发展倡议中明确要求:到2026年区域内冷链车辆定位系统安装率提升至85%以上,同时建立跨区域应急物资调拨共享平台。值得关注的是,三地企业通过供需对接已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涵盖冷库共建、跨境运输、冻品交易等多个环节。
生态城中心渔港的示范项目显示,采用新型环保制冷剂后单吨货物碳排放降低14%,其光伏发电系统已覆盖30%的能源需求。行业统计表明,京津冀冷链产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近三年累计降幅达28%,在冷链物流绿色化进程中形成全国标杆效应。
而言,当前京津冀冷链产业正通过区域协同、技术创新和标准共建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智慧监管体系完善与跨境合作深化,预计到2026年该地区冷链服务网络将覆盖超95%的县域市场,整体运营成本有望再降15%。未来行业发展需进一步强化数据共享机制,加速冷链物流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在保障民生供应的同时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更多冷链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冷链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