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截至2025年前五月最新数据)
当前,我国冷链产业发展正加速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作为国际物流枢纽的上海口岸,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智慧监管模式及贸易便利化领域持续领跑。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上海口岸进口冷链肉类总量达124万吨,占全国进口量的40%以上;同期海关签发进境肉类检疫许可证5718份,同比增长31%,彰显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在规模扩张与效率提升方面的双重突破。
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上海港凭借连接200余个全球港口的区位优势,持续巩固其冷链进口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前五月,上海口岸进口冷链肉类规模已突破124万吨,不仅覆盖牛肉、猪肉等主流品类,还新增了多国特色肉类产品的常态化供应渠道。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冷链产业正通过枢纽型口岸布局,加速构建多层次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上海海关创新推出的进境肉类检疫智能审批系统,标志着冷链监管进入数字化转型新阶段。该系统依托实时对接海关总署数据平台,可对进口企业提交的电子材料进行自动校验与风险评估。以2025年6月中旬为例,某贸易公司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完成申请后,系统在10秒内完成审批并签发许可证,较传统流程效率提升超95%。这种智能化变革不仅缩短了冷链商品的通关周期,更推动冷链物流服务向精准化、无纸化方向发展。
在保障进口肉类质量安全方面,上海海关通过智能审批系统内置准入规则库,实现对境外生产企业资质、指定监管场地等关键信息的动态核验。该机制有效拦截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申报案例,同时将合规企业的平均审核时间压缩至10秒以内。这种"管得住"与"通得快"并重的管理模式,为冷链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前上海口岸冷链进口量占全国比重超4成,既反映了国内消费市场对高品质食材的需求增长,也凸显了我国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国际化布局成效。随着智能审批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预计2025年全年冷链肉类进口规模将突破300万吨。未来,依托数字技术与标准化监管的深度融合,中国冷链产业有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结:从数据增长到技术创新,上海口岸的发展轨迹印证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在"保安全、促便利"的核心逻辑下,冷链产业正通过枢纽建设、智慧赋能和标准升级三重驱动,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国内外食品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更多冷链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冷链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