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AI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算力需求激增,数据中心散热方案正经历根本性变革。随着芯片功耗突破临界值与能效管控趋严,传统风冷系统已无法满足高密度计算场景需求。据行业测算显示,2032年全球液冷市场规模将达1517.7亿元人民币,较2025年实现33.2%的复合增长。本篇深度分析聚焦技术迭代、资本动向及产业链重构三大维度,揭示液冷产业投资价值与战略布局方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冷链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生成式AI的算力需求推动服务器芯片功耗持续攀升,单机柜功率密度已突破传统风冷极限。国际权威数据显示,到2032年液冷市场规模将达21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17.7亿元),其中二次侧液冷组件(如液冷板、CDU)与一次侧磁悬浮水冷机组成为关键增长极。当前北美头部企业正加速部署GB300液冷架构,单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液冷系统投资占比已从20%提升至45%,预示着产业链各环节将面临结构性调整。
新一代GB300液冷架构在散热效率与能效比上实现突破,其二次侧冷却系统需配合高导热率的铜铝复合材料及智能温控模块。相比传统风冷方案,液冷可降低PUE值至1.1以下,单机柜功率支持范围扩展至50kW以上。技术迭代带来两方面投资机会:一方面磁悬浮冷水机组等核心设备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国产厂商在芯片级液冷板(浸没式/冷板式)领域已突破材料工艺瓶颈,有望借助技术窗口期切入海外供应链。当前国内头部企业在液冷板良率已达95%,成本较进口产品低20%-30%。
传统液冷采购模式以终端用户(CSP)需求为核心,但随着英伟达等芯片厂商强化散热方案话语权,并引入ODM厂商深度参与设计验证流程,供应链决策权呈现分散化趋势。数据显示,2024年头部云服务商自研液冷系统的占比提升至35%,推动产业链分工向"芯片-模组-系统集成"垂直整合演进。这种变革为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的本土企业创造了突围机会:既包括精密制造领域的液冷板供应商,也涵盖提供CDU控制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商。
国内大模型训练需求激增正倒逼算力基础设施升级。随着国产7nm/5nm制程AI芯片量产进程提速(2025年出货量预计达800万片),配套的液冷系统将同步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政策端"东数西算"工程明确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1.3,进一步推动液冷技术在西部枢纽节点的应用。当前已有超过40%的国内超算中心启动液冷改造计划,预计到2026年浸没式液冷占比将从5%提升至18%,形成百亿级增量市场。
尽管行业处于高景气周期,但需关注三大风险变量:首先头部企业算力投资进度可能受盈利模型制约;其次新型相变冷却等颠覆性技术或加速现有方案迭代;最后原材料(如铜材)价格波动将影响毛利率水平。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具备核心专利储备、已通过英伟达GB300认证的企业,并优先布局液冷板/CDU等价值量占比超45%的关键环节。
2025年是液冷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的转折点
在AI算力革命驱动下,液冷已不仅是散热方案升级,更成为数据中心能效竞赛的战略高地。随着全球市场规模突破千亿级门槛,产业链各环节将经历深度整合与价值重构。国产厂商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追赶,在二次侧设备领域正快速缩短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未来3-5年,液冷产业的投资逻辑将围绕技术迭代速度、供应链自主可控程度以及应用场景拓展三大维度展开,建议持续跟踪芯片功耗提升节奏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进展。
更多冷链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冷链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